【軍事博評】William:朝鮮試射「制導武器」 叫醒特朗普的鬧鐘?

2019-05-18 13:17:54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小弟近日私人事務煩忙,故停了差不多兩個星期才動筆,還請見諒)

朝鮮在二月美朝首腦峰會失敗後沉寂了一段時間,期間金正恩首次訪問俄國,並與普京進行閉門會議,之後朝鮮五月初(5日及9日)兩次試射可說是少數拿得出來具威懾力的武器,其一是遠程砲兵火箭,其二是去年才於閱兵上公開、相信還未試射過的火星16型短程彈道導彈(朝鮮官方美其名曰遠程制導武器,迴避彈道導彈之名)。在全球局勢再次升溫的5月上旬,朝鮮的試射似乎再增添一層不明朗因素。

朝鮮所試射的,有可能是KN-09 300MM砲兵火箭(或稍為舊式的240MM M1991砲兵火箭)。(網絡圖片)

 

有趣的是,這兩種武器最遠射程都不超過400公里,一般也只被視為戰術武器:新型砲兵火箭雖然最大射程有上百公里,但砲兵火箭的基本缺陷—火箭缺乏精確制導技術仍然存在,一次齊射在最遠射程時散布界會非常大,只能算是一種面覆蓋武器。至於被命名為火星16型的短程彈道導彈,由於外形酷似俄國的伊斯坎德爾,其試射亦進一步引起外國關注。

OTR-23的準備及發射實況。(YOUTUBE)

 

真的是「朝版伊斯坎德爾」 還是其他更不可思議的東西?

朝鮮試射的飛彈,據信應是類似俄國9K720伊斯坎德爾的短程高精度彈道導彈武器,屬於俄系短程固體燃料高精度彈道導彈。俄國這批導彈在70年代中期開始研發,至1990年前共發展成2種6型(即9K79(北約代號SS-21)及9K714(北約代號SS-23),至2000年前,俄國又進一步以9K714型研發9K720短程彈道導彈。這批導彈射程大約200-500公里,飛行高度未超越卡門線,主要是集團軍使用的戰術 / 戰役對地導彈,在大規模攻勢時負責攻擊戰線後方的機場、指揮中心及補給品聚集點。

蘇聯/俄國的獨立導彈旅所使用的幾種短程導彈,幾乎就是冷戰末期集團軍 / 方面軍的主要先制攻擊手段,一個導彈旅通常配備12至24架發射車。(網絡圖片)

 

由於這兩型導彈均配備各種導引頭以進行精確導引,9K714K型更擁有雷達地形比對能力(和潘興2型導彈一樣),故CEP達到50公尺,就算只使用集束彈或單純的高爆彈都有非常強大的破壞力;伊斯坎德爾的精確導引技術更成熟,不但已加入GPS/格洛洛斯導航衛星定位,而且還有主動雷達尋的頭及紅外影像等多重導引系統,令精確度達到俄系導彈所未見的……3公尺(最佳狀態時,正常精確度大約10-30公尺)。

正在發射的火星16型。發射時彈出的彈身環幾乎是俄國KB Mashinostroyeniya (機器製造設計局)短程導彈的固有特色。(網絡圖片)

 

不過火星16型真的是山寨伊斯坎德爾?的確,這彈有個外型及大小和伊彈很相似的固體火箭推進段,而且有相似的燃氣舵結構及穩定尾翼,甚至有相當近似的固定環;不過,彈頭段則是另一回事。火星16的可脫離彈頭不單較長,而且其雙曲線彈身也和伊彈有很大不同,彈頭端曲線明顯較大,結果朝鮮版本的彈身沒有那麼尖兀。事實上朝鮮版本的彈頭更接近9K714K型常規彈頭(集束彈)型。由於伊彈使用的紅外影像制導頭口徑不大,故頭錐都比較細小,而上一代9K714K雷達地形比對系統所用的雷達天線盤較闊,故頭錐亦相對更大。

 

9K714K型短程彈道導彈及火箭引擎。整個發射系統被稱為0TR-23。(網絡圖片)

比較圖,由左至右分別是火星16型、9K714K型及9K720伊斯坎德爾,可見火星16型的彈頭更接近9M74K型彈頭。(網絡圖片)

 

之前已經提過,俄國雖然是朝鮮的主要支持者,但自冷戰以後有限的軍事合作中,俄國都不願提供新型的導彈技術,加上財力不足及俄國更強的對內情報能力,朝鮮的導彈技術更多是搜求自那些「家道中落」的過氣設計局的老舊導彈技術,或者情報與控制能力更加「鬆動」的前蘇聯加盟國,例如白羅斯及烏克蘭;較新型的導彈也只能求購自中東國家,例如朝鮮KN-02導彈據稱仿自叙利亞擁有、已擴散得很厲害的蘇制9K79導彈。

INF簽署後等待被銷毀的9K714K型導彈與彈頭(似乎是原型的高爆彈)。(網絡圖片)

 

事實上,在下不排除朝鮮是由白羅斯、烏克蘭甚至東歐那邊取得9K714K型的資料甚至整彈。該彈雖然早就在中程彈道導彈條約簽署後被銷毀,但在完全銷毀前該彈還有出口到東歐國家,1990-2000年代,至少保加利亞及斯洛伐克還保留了大約120枚,而前蘇聯大部分的9K714K彈身與發射車均已銷毀,但部分彈頭仍保留在前蘇聯兩大加盟國內,並可能成為朝鮮的參考對象;至於那個酷似9K720的火箭推進引擎,細心分析其燃氣舵位置及噴嘴口徑也和伊彈有很大不同,不排除火箭引擎也是修改自9K714型,只是換上類似伊彈的尾部及尾翼結構、代替原有的格柵舵而已(又或者是直接由原有KN-02型導彈的引擎放大設計而成)。

由照片判斷,火星16型燃氣舵外露部分較伊彈小,而且噴嘴直徑還較伊彈大很多。就距離而言,燃氣舵亦和尾翼的調整器有聯動關係。由於角度關係,這裏沒法得知噴嘴是單個式還是9M714型的四聯裝。(網絡圖片)

軍事上的意義:

1. 朝鮮固體燃料火箭技術開始成熟:

這點很重要,之前已經說過,固體火箭雖然沒法調控燃燒速度,而且只能靠調整彈道高點來調整射程,但最大的好處是體積可大幅縮小(註:不是質量減少),平日儲存容易,省卻檢查時數,更重要的是發射準備時間可以縮短至20分鐘或以下,遠比現時朝鮮絕大多數飛彈的準備時間還短(半小時至4小時)。

相對於液燃火箭,固燃火箭不需多個特製燃料箱,也沒有管道及燃料泵,結構大幅簡化,維修及射擊前檢查更方便,更不需在發射前注入燃料(這過程不但慢,而且有危險性),點火也很簡單,故才能有極短的反應時間。(網絡圖片)

 

朝鮮已裝備KN-02型短程彈道導彈,已有較短的準備時間(18分鐘),但該彈射程只有200公里左右,威懾力明顯不足。這次試射至少試射了2枝(可能是3枝)火星16型導彈,射程也由240公里至400公里不等,固燃火箭亦沒有中途爆炸(之前的北極星系列就經常爆炸,或燃氣產生不足而令推力下降),顯示火星16似乎已有較高的可靠度;另外,如果火箭引擎及彈頭真是來自前述兩種導彈,那火星16的準備時間更可縮短至12分鐘或以下,更可以在15分鐘內連射兩枝,反應及攻擊力可說遠勝以前所有型號。

蘇聯末期發展的 15P666「速度」型固燃火箭超小型IRBM,只製作了10枚,試射還未開始就因INF的簽署而放棄。右為在加多一節的情況下成為超小型ICBM的RSS-40摺刀型,比起同期美國的侏儒型機動ICBM稍重,稍粗,但短超過2米以上,最後在開始製作試驗彈時,即因冷戰結束而放棄。(網絡圖片)

 

另外,火星16所採用的是蘇聯70年代晚期固體燃料火箭技術,而三次試射的成功,亦可能代表朝鮮的固燃火箭技術大有進步,不但能讓固體燃料穩定燃燒,而且燃氣可均勻進入引擎室然後噴出,提供穩定推力。這亦代表朝鮮在研發固體燃料中程導彈甚至洲際導彈上邁進了不小的一步;而且還有一點要留意,蘇聯以這批高可靠性的固燃短程導彈進一步發展成80年代一系列小型遠程導彈;若朝鮮以此技術為基礎,不排除也會研發出更先進的遠程導彈。

兩次試射都是在國道上,而不是半固定的發射場,似乎已表明朝鮮的TEL技術已開始實用化。(網絡圖片)

2. 路基發射亦開始發展完善:

過去朝鮮的機動部署導彈,其實都是在平整的簡易預射陣地上發射,這些地方先前已計算好重力數據,以求發射時所受地球重力干擾減少。備射陣地雖然可以多設,但總有機會被對方以情報手段得知。然而今次朝鮮發射導彈的地點似乎並不是在平整過的發射場,而是在一條鄉郊級別道路及一條沿海道路上發射,而且發射車亦換上全新的軍用多軸車,具備更良好的路上及路外性能,車載射控能力亦應有所改善。監於蘇聯的兩系列短/短中程導彈都是真正的TEL(機動舉升發射),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準備時間只需要在20分鐘之內,可以相信以它們為藍本的火星16型亦能做到。而且這種做到完全神出鬼沒的發射系統,只能在發射後才能被發現,對手的反應及預警時間亦會大幅縮短,造成攔截上進一步困難。

相比2018閱兵式上接近大貨車的發射車(中),現時所用發射車(左),明顯比較接近伊斯坎德爾(右),底盤離地較高,越野能力明顯更強。(網絡圖片)

外交上的意義:

1. 向美國展示要求?

朝鮮試射導彈武器通常也是一種「身體語言」。朝鮮每次試射導彈,總有對國際(尤其是美國)隱含的訴求。一方面,自美朝二次峰會破裂後,特朗普及美國政府似乎有意把朝鮮先丟在一旁,維持有限度接觸但全力制裁的政策,以騰出手處理貿易戰及加強對伊朗、委內瑞拉的施壓。時間一久了,金正恩自然不耐煩,此前於海參威會見普京,似乎是商量進一步行動,之後朝鮮便試射火星16及砲兵火箭(易其名曰戰術導引武器)以吸引美方注意(但又不過份挑釁美日);另一方面,據外電報道,朝鮮去年已面臨近年最嚴重旱災,今年的乾旱情況亦同樣嚴重,有至少40%的人口可能面臨缺糧,在這情況下,朝鮮亦可能急於要求美國至少減少一定的制裁,以讓朝鮮有更多外匯購買糧食,緩解國內的危機,這亦可能是朝鮮再試冒風險試射導彈的目的。

伊朗的GHADR短中程彈道導彈,彈頭部幾乎和最新型的勞動導彈一樣。伊朗與朝鮮間的導彈合作似乎更著眼於互補不足。(網絡圖片)

 

2. 為盟友「集氣」支援?

雖然朝鮮試射飛彈很可能是以國內要求為主,但亦不排除他們以吸引美國注意力,從而為盟友爭取一些應對時間 / 空間。事實上,這亦是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從而抬高身價的表現。

不過,有人說朝鮮是為中國”集氣”,就有點言過其實了。中美貿易戰突然轉風向,是在5月6日,即特朗普出TWITTER狂轟中國”不守信諾”、剝削美國等,當時朝鮮已經進行第一次導彈試射。除非朝鮮早幾日已掌握特朗普準備反口,並經最高決策決定而進行試射,否則朝鮮也沒可能”先大家所知”而進行集氣吧。

可能是朝伊合作的又一「鐵證」。朝鮮新式岸防及反艦導彈金星3型,一直被認為是俄製KH-35的山寨品,但無論在導彈長度還是翼型、彈翼比例上,兩者都相差很大,唯一相似的就是火箭助推器。此彈外型更接近中國出口用反艦導彈C-802型,而伊朗早就有至少兩種授權生產及改進型的C-802。金星3型很有可能就是伊朗導彈的國產版。(網絡圖片)

 

不過,朝鮮為另一名盟友「集氣」支援倒還有一點可能性,這就是為伊朗爭取一些備戰時間!事實上,當中國及俄國都不願向朝鮮提供高新導彈技術時,伊朗即於90年代初開始與朝鮮展開彈道導彈上的合作計劃,一方面伊朗秘密向朝鮮提供重要物資及與導彈導引技術有關的科技,而投桃報李,朝鮮也為伊朗的飛毛腿系列飛彈提供零件,並與伊朗共同分享以飛毛腿為基礎的新型中程彈道導彈技術。這種軍事上互相協助的準盟友關係,也成為朝鮮飛彈計劃在最艱難時期彌足珍貴的技術來源。此時此刻,伊朗就算在美國退出核協議後,仍然榷守協議內容,換來的卻是美國更嚴重的軍事威脅及加強制裁,在美國所謂極限施壓下亦身陷險境。此時此刻,朝鮮的試射飛彈在一定程度上引開美軍的注意力,雖然效用微小,但這已是朝鮮能為伊朗所能做的最大貢獻了。

 

 

小結

由朝鮮這兩次試射的行為可知,金正恩在導彈試射上也計算得很精確,透露訊息之餘,也透過精心選型而展示自己技術上的進步,同時又不會因試射過具威懾性的武器而激起激烈的反應,維護自身應有的談判地位。不過這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能否達到朝鮮想達到的主要目標(放寬制裁)?就現時所見,美國近期仍要花大量精神於中東及中美貿易戰,會否繼續對朝鮮採取「放置」策略?還是以再次會面及放寬一定制裁來減輕朝鮮帶來的壓力?如果美國繼續「放置」策略或朝鮮旱災進一步惡化,朝鮮會否選擇挺而走險、製造另一次國際危機來緩解國內問題?

【投稿】金泫松:文在寅為何促朝鮮學哈薩克無核化?

【投稿】金泫松:文在寅為何促朝鮮學哈薩克無核化?

韓國總統文在寅4月22日訪問哈薩克斯坦(通稱「哈薩克」),哈薩克是中亞最大的國家,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國土面積2...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9-05-18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