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百科】世衛如何衡量判定「全球大流行」?

2020-03-12 13:48:03
陳頴詩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世衛11日宣布新冠肺炎進入「全球大流行」,目前全球已有逾12萬人染病,逾4200人死亡,輿論普遍認為世衛反應太慢。回顧歷史,世衛對上一次宣布「全球大流行」是2009年H1N1豬流感,但由於當年疫情較估計溫和,結果令世衛備受批評。究竟世衛有何考量?

隨著疫情愈來愈嚴重,世衛11日正式宣布新冠肺炎進入「全球大流行」(global pandemic)。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於記者會上引述多個數據去解釋相關決定:

  1. 過去2星期,中國以外的新冠肺炎病例數量增加13倍
  2. 受災國家或地區數量增加2倍至114個
  3. 在有疫情的國家裡,造成超過11萬8千宗病例、逾4千死亡

譚德塞認為,預料未來病例數字、死亡數字,以及受影響的國家,都會繼續攀升。

譚德塞稱草率使用「全球大流行」有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譚德塞上月26日曾在記者會強調,在謹慎清晰地對事實進行分析前,貿然宣布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仍為時過早,更可能發出錯誤訊號。他又指,世衛已將新冠肺炎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的最高警戒級別,強調草率使用「全球大流行」並無益處,更會帶來癱瘓體系的重大風險。

世衛判定「全球大流行」取決與傳播規模

「全球大流行」(pandemic)意指一種輕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新病原體在全球爆發。根據世衛指,「全球大流行」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無關,而是與傳播規模(Scale)有關,如果疫病在全球廣泛地區爆發,難以有效阻止擴散,就要考慮將該疫病稱為「全球大流行」。

正如在2003年,雖然有近30個國家受SARS影響,並造成8千多宗確診感染與近800宗死亡個案,但由於疫情主要集中於亞洲地區,所以世衛當時並未有宣布為「全球大流行」。

「謹慎」態度與2009年豬流感有關?

2009年墨西哥出現H1N1豬流感疫情,世衛當時認為H1N1在最少兩個世衛地區引起社區感染,而且擴散速度「史無前例」,於是按1999年制定流感6級警示機制,在6月11日宣布H1N1豬流感疫情屬「全球大流行」,並要求各國政府全力動員醫療資源,預備防護及抗病毒藥物等物資,又鼓勵各國將防疫重點放在診斷和治療上。

不過,最終疫情卻相對溫和,與一般流感相若,引來部分人批評世衛反應過度,造成不必要恐慌及經濟影響,多國政府更因而囤積大量昂貴的抗病毒藥物。此外,輿論亦批評世衛流感警示機制只考慮傳播範圍,但無視傳染病強度等因素,世衛其後作出檢討,並在2013年推出新指引,並取消6級警示機制。

20世紀「全球大流行」疾病:

  • 1918年至1919年西班牙流感:約2千萬至5千萬人死亡
  • 1957年亞洲流感:超過1百萬人死亡
  • 1968年香港流感:約1百萬至4百萬人死亡
  • 2009年H1N1「豬流感」:約1萬8千人死亡
  •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逾4千人死亡(截至3月12日)

發佈於 輕百科
By 2020-03-12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