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張競:獅子山下黃色經濟圈

2020-05-14 12:59:23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8 17:35:04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有發起「五一懲罰黃店」的組織指反應熱烈,大獲成功。不管其數據是如何計出來的,但聲稱四十萬人支持,四天獲德過億元消費,即每人消費只有......250元左右,受惠的商度平均收入約2500元......這數據相對於正常假日營業額以及高昂成本而言,常人都知根本上不起眼(若不是杯水車薪的話)。(網絡圖片)

 

香港五一勞動節黃金週假期最受人矚目社會活動,恐怕就是以親民主派與支持抗爭為號召,鼓動香港市民前往「黃店」消費,希望凸顯黃色經濟圈之社會風潮。此項以價值認同當成民生消費取捨標準之作法,受到對立人士指控是「罔顧自由市場規則、人為製造社會撕裂」,更斥責此為政治綁架經濟之「政治攬炒」。

其實平心而論,政治與經濟本來就是一體兩面之運作架構,要是說消費行為或是商貿活動完全是依循市場法則與經濟規律,完全不受到政治與社會心理影響,這是自欺欺人說法。而各個企業因為其產權結構、營業項目、市場涵蓋範圍以及行銷訴求,甚至再加上員工屬性,其實很少是能夠完全在商言商,完全能夠自外於政治干預,其市場營銷絕對不會受到政治勢力干擾。

相對於黃店,其實香港社會亦存在著支持香港特區政府與警察之藍店,還有與中國大陸官方資本有關之紅店,所以就鼓勵前往黃店消費,以便建構黃色經濟圈來說,其原本訴求是希望打破財團壟斷,希望透過經濟自主權,以便反制其他政治勢力運用經濟封鎖優勢地位,壓制其所倡議政治理念,不利於其日後推動政治運動,甚或是希望藉由營造黃色經濟圈,獲得穩定資金支持未來政治發展。

編按:50-60年代開始出現的國貨公司,某程度就是打著國族與政治認同來吸引顧客的商業行為。(網絡圖片)

 

其實香港本身處於各個不同政治勢力交會場域,從數十年前開始,不同政治取向者,旗幟鮮明地倡議區隔性之經濟消費活動,就已經存在於香港社會。1960年代左派親共人士所建構之紅色經濟圈,其光顧商店、衣著品牌、食用餐點與娛樂項目都充滿政治符號意涵。當時能與之分庭抗禮者,就是由親中華民國政府人士所推動之「青天白日經濟圈」,更是從消費對象、就學機構與報章圖書中,建立政治特色形象。

編按:有人指蘋果公司雖然似乎沒有故意的「價值觀驅動」行銷模式,但其「死忠粉絲」在購買蘋果產品上似乎已有相當的身份認同或是價值理念滿足感所驅動。(網絡圖片)

 

其實對於此種經濟與社會現象,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洛夫(George Arthur Akerlof)與其學界同僚柯蘭童(Rachel E. Kranton)曾經共同提出身分認同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加以詮釋定位。依據此等理論,消費者之消費活動行為模式會因為希望顯現其身份或是信念,所以會前往特定消費場所,或是向特定供應商訂貨,以便獲得身份認同或是價值理念滿足感,從而產生指向性經濟效應。

但亦有論者從行銷學角度來詮釋此種現象,認為黃色經濟圈是運用行銷學大師柯特勒(Philip Kotler)所倡議,繼「以產品為中心」(product-centric)與「顧客導向」(customer-oriented)兩個層次後,再向上發展所創造之「價值觀驅動」(value-driven)行銷模式。所以對於消費行為之價值取向,從原來商品之功能面向性能與價格對比,逐漸發展至迎合情感面向,最後再到達滿足心靈面向。

巴黎統籌委員會對於共產國家實施的技術禁運,其實也是基於政治與戰略為目的的經濟手段。圖為各類型數控機床,自高精密度加工必須的數控機床60年代後期開始在工業上普及化後,即成為重點禁止銷售華約國集團的產品。當中部分國家試圖出口,還釀成西方外交界的嚴重事件,例如著名的「東芝事件」。(註:事件不單涉及東芝,還涉及一個挪威數控機床製造商)

 

不過理論層面是如何定位香港黃色經濟圈現象,吾人必須理解,人類社會長久以來,透過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的,根本就是家常便飯。透過國際組織決議案,針對特定國家實施抵制、禁運、制裁、撤資或是沒收海外資產,諸多國家像是古巴、以色列、伊拉克、北韓與南非都曾經是被國際社會經濟孤立之目標。同時在冷戰時期,自由民主國家對於共產社會主義集團進行經濟封鎖與輸出管制,不也就是證明政治經濟兩者根本就無法分割。

假若再提到民國初年中國受到日本侵略,所引發抵制日貨之愛國運動,香港社會各項工運或是學運時期,對於英國商品加以抵制之社會覺醒,亦不就證明出消費抵制等等經濟手段,不僅是可以由政府主導,更可以從民間自覺發起。二次大戰後各個殖民地反殖民運動中,為抵制殖民主子對於殖民對象之經濟搾取活動,破壞殖民地特定原料輸出至殖民母國,斷裂經濟依賴關係在反殖民運動中,具有極度重要之歷史地位。

編按:「唐人街」之類的少數族裔商店區,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國族認同吸引同族的當地居民消費,不過他們沒有「傻」到拒絕其他族裔人士光顧,基本上是來者不拒的。(網絡圖片)

 

再從另個面向來看前述「價值觀驅動」行銷模式,其實很難去完整解釋為何伊斯蘭教徒必須到清真認證合格商舖消費,這不僅是價值觀之正面積極認同,更有避免影響宗教禮拜信仰純淨之消極保障因素。很多民族移居海外後,會自然在其他國家形成特定聚落,諸如義大利移民社區、華埠或是西語族裔、中東人士及越南移民所構成隻群聚現象,其中不住在該社區相同族裔人士,特別開車前往進行消費活動,究竟是找尋心靈原鄉感情慰藉,還只是圖個購物方便解解嘴饞,恐怕都有很大之辯論空間。

編按:反修例運動最激烈的一段時間,被對方視為敵對陣營的商店均遭受隻方報復性攻擊,至2019年12月底才稍為平息。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受攻擊最多甚至遭受反覆攻擊的商店,還是被視為支持政府一方的大集團商店......(網絡圖片)

 

黃色經濟圈在香港確實引發正反兩面評論,其實對於當地社會來說,只是政治爭議繼續延伸;但是此種認同消費活動,究竟能否配合著特定族群聚落長久生存,其實都要等待時間驗證。不同立場媒體,分別做出正面與反面報導與評論,但到最後還是要等待真正經濟消費實際數字,才能證明此種價值觀驅動之消費行為,究竟只是一廂情願之心理期待,抑或是確實可行之經濟架構。

針對未來發展態勢,是否會割裂香港社會,必須觀察此種不同顏色店舖之消費區隔,僅會止於正面爭取具有認同心理來客消費,還是會擴大到黨同伐異,以負面態度拒絕抱持政治歧異立場之消費者上門光顧,這兩者取捨之間就會產生極大差別。畢竟店家開門不拒來客是基本道理,假若對於來看還要進行政治審查與思想考核,這對於本身所要倡議之民主自由,不啻是最嚴重之反諷嗎?

編按:黃店基於結構問題,大都只是食店、飲品店或小型店舖之類,人流與生意都有限制。今天的經濟環境是全球因素,而香港是外向型經濟,旅遊業冰封的話,黃藍皆會受猛烈衝擊,若自己所聲明或所作所為「擺明」趕走相當一部分客人,那和零售業「爭取顧客消費」的基本定律根本背道而馳,後果只是在攬炒的道路上「自己先走一步」......(圖片來自文匯報)

 

若雖不認同來客所抱持之政治觀點,但是能夠尊重顧客應有之消費權利,並且保證其在此消費所獲得待遇,或許才能夠真正證明出,倡議民主自由理念之黃色店舖,才是真正貨真價實民主自由市場經濟護衛者。若有天中聯辦官員能安心走入店內,高興消費平安進出,這才證明出香港社會能成熟到接受異見容忍多元。同樣對紅色或藍色店舖來說,穿著反送中圖案服飾之顧客上門,亦能保證消費者所獲服務品質完全不受影響時,自然就會取得商品消費面向社會道德制高點。

從外界來看香港,此種顏色對立現象延伸到商品消費,讓店家去選邊站隊,其實是在扼殺香港歡迎來客消費觀光重大生機。假若香港朋友們不知有容乃大,不妨回頭去聽聽羅文所獻唱名曲─獅子山下。命運將大家都帶來獅子山下,假若不能夠共同體諒,團結共同在命運上成為生命共同體,未來前途必定不樂觀。但是筆者站在寶島,看看自己所處社會亦是極化對立,不禁也是要感到臉紅,其實那還有顏面來勸說香港朋友呢?

 

作者張競先生簡介: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By 2020-05-14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