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重審法國戰役-馬奇諾防線錯了嗎?

2020-06-10 15:43:34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基於疫情對歐洲的影響,原本今年會有的一些二戰紀念活動如法國戰役80周年、冬戰80周年等紀念不是大幅簡化,就索性取消,實相當令人惋惜。當然,除此之外,1940年上半年兩場大戰役對於歷史與軍事研究者而言,其實別具意義,尤其法國之役,德軍以閃電戰一擊擊倒法蘭西第三共和,標誌著近代戰爭思想的轉捩點。當中法軍曾營建當代最雄偉的防線陣地-馬奇諾防線,在整場戰役中幾成無用之物。然而,馬奇諾防線是否真正「冇用」?

過往的戰爭中,要塞的作用不但在於固守險要之地,同時也能作為吸引大量敵方兵力的重要據點。更重要的是,要塞中的士兵也能作為阻止敵軍進行戰術迂迴的機動戰力。即使進入大量使用火砲的熱兵器時代,堅強的要塞仍可支撐長時間並發揮牽制大量敵軍的重大優點。凡爾登要塞及所屬的東法蘭克要塞群在整個一戰中都屏護整個巴黎東部地區,免遭德軍由阿爾薩斯/洛林方向長驅直進。當然,由於各要塞群均難攻不下,往往就成為兩軍絞肉機。協約國軍與德軍在此前後共傷亡超過100萬人......(網絡圖片)

 

法軍戰略轉型-馬奇諾防線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要討論馬奇諾防線,要回到普法戰爭後為防範德國入侵而構築的法東要塞群防禦體系。要知道法國向來是肆戰之地,東部至德法邊境距離太遠短,戰略縱深很淺,所以法國已開始重視邊境塞防,色當要塞與凡爾登地區的要塞群便為當中重要二例。自19世紀以來,法國國內防守便是以東部丘陵地帶的要塞群為主軸,要塞最重要是可以限制軍隊的運動與突擊能力,等同加厚了戰略縱深,而且若果有些要塞位居戰略要衝,那更可吸引大量兵力,讓後方軍隊有時間集結及調度兵力。

安德魯.馬奇諾(André Maginot)並非軍人出身,只在一戰服過役,但因其豐富的公務員與從政經驗,讓他在1932年前以"文人領軍"的方式出任了6年的戰爭部長。不過要留意的是,他1926年勸說法國國會成功批准設計及建造該工程時並非戰爭部長,而是國會議員。右圖為防線上其中一個最大型的地下堡壘Ouvrage Schoenenbourg的彈葯運輸口。這雕堡大部分建築都在山體中。(網絡圖片)

 

這段時間法軍雖然重視塞防,但主要軍事原則仍然是承襲自約米尼的「進攻至上」精神。然而,基於德國人口比法國多,且一戰時法軍損失慘重,幾乎損失所有1896至99年出生的男性人口,故戰後開始特別重視防禦作戰,務求以火力及縱深防禦來達到「拒敵國門、減少傷亡」的目的。包括安德魯.馬奇諾在內大部分法國軍政要人,均曾參與一戰的凡爾登會戰,體會到戰爭的慘烈及凡爾登要塞群的堅強防守能力間接導致他們戰後一改狂熱進攻精神,專事防守以防德軍再入侵。

法國東部丘陵地帶,其對巴黎的縱深雖然不算大,但地理形勢適合建造要塞群。(網絡圖片)

當法國一戰以後收回阿爾薩斯與洛林兩省,防禦前緣難得的向前推進近100公里,而且兩省煤鐵資源豐富,為保護兩省兼作為法軍東部要塞防線系統的延伸,馬奇諾才有將原有的東法地區要塞及防禦工事群,進一步改良並延伸到新國界上的構思。

馬奇諾防線中大型地堡的結構圖。而就算是中小型地堡,都有很厚的縱深防禦層,如戰車壕、地雷陣、反坦克障礙物等。(網絡圖片)

《歷史頻道》中對馬奇諾防線的介紹。

 

關於這條防線如何雄偉,網上有太多資料,不用詳述。然而馬奇諾防線的重要價值,在於對方即使有能力攻下,也需要相當時間及消耗才能突破,這才能換取時間,讓後方的法國守軍集結,對於突破後的敵軍進行攔截打擊。而且突破範圍只是一個至幾個點,突破後對方的行動方向也是可以預期的,較容易攔截;再者在阿爾薩斯-洛林一線上,法軍防線呈倒L字型內線作戰,移動距離較短,更有利守軍調動部隊。關鍵是,任何防線都需要有預備隊,在敵軍突破防線後未恢復時便予以反衝破壞,否則防線再強也是沒有用……

古斯塔夫超重型列車砲,不單是最重型列車砲,其800mm巨砲更是史上口徑最大的加農砲,其他口徑更大的都是短身管臼砲。該砲是專為打擊馬奇諾防線數個最大型山體雕堡而設計,不過要到法國之役結束後一年才完成。(網絡圖片)

 

德軍對於馬奇諾防線基本上是「無解」的,馬奇諾防線主要建於丘陵地帶,加上大規模地下化工事及山體防護,普遍工事不是非常堅固就是小得轟炸機也難以炸中,能對付的只有「硬轟」:事實上,德軍開發的一系列超級重砲與列車砲,例如Gamma Mörser、卡爾臼炮、古斯塔夫列車砲等都是用來針對馬奇諾防線及低地國家的要塞防禦工事的。而最後的黃色方案各個作戰計劃,更將主要進軍目標和方向都集中到低地國家,證明德軍也意識到強攻馬奇諾防線除拖延部隊突破時間外,根本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曼斯坦恩提出建議前的黃色方案兩個計劃,基本是一線平推,然後再找突破口,負責面對馬奇諾防線的C集團軍基本不動。相應地,法國也把前線配置的大部分軍團都中到法比邊境一線。(網絡圖片)

 

德軍被迫以聯軍預想的方向進攻,一方面是因為當地交通網足夠運輸大部隊,同時一旦突破,更容易在法北平原地區實施大規模機動及兵力展開,包抄聯軍並進行戰略決戰;但另一方面,亦因為馬奇諾防線突破非常困難,對於避忌持久戰的德軍而言更為不利……由是可見,馬奇諾防線不就達到封鎖德軍進攻與迀迴空間的戰略目的,甚至迫令德軍進攻法軍想他們進攻的方向嗎?那為何法國仍會戰敗投降?

44歲就官拜國防部長的蘇聯名將杜哈切夫斯基(左),以及德國裝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右),其裝甲戰理論萌牙發展之時,馬奇諾防線差不多都完工了。事實上20年代裝甲戰術的開山祖是英國的富勒將軍。英國27年開設的實驗型機械化旅就是他創設的。然而這個旅1929年就被裁撤。另外,這個旅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機械化步兵伴隨。(網絡圖片)

錯誤不在馬奇諾防線,而是法軍本身?

首先必須留意,讀者不要「馬後砲」地認為馬奇諾防線昧於當年裝甲戰發展形勢:1920年代晚期,無論蘇聯還是德國都未發展出成系統的裝甲戰模式,當時最先進的是英法兩國的部分實驗性單位,各自已在試驗團級甚至旅級的機動單位,其中法軍的騎兵旅更試驗以輕戰車、裝甲車及運兵半履帶車為主的高速機動單位,算是歐洲同期最先進的機動部隊了。

1920年代雪鐵龍車廠發展的一種凱格雷斯履帶車(即半履帶車),早已被用於騎兵旅及實驗型機動旅的運輸與運兵工作。其半履帶車更直接影響了日後德美兩國半屐帶車的發展。(網絡圖片)

 

這亦引申到另一問題:現時英文資料幾乎沒有詳細闡釋過馬奇諾的戰略戰術思想,畢竟他不是職業軍人而只是一名高級公務員,然而作為戰爭部長的6年間,還是有推動法國陸軍現代化發展的,例如上述騎兵旅機械化、輕戰車及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組合使用等也有相當的貢獻,不能算是一個軍事思想守舊的人。

法國國防預算走勢圖(上及下),下圖幣值以2000年的美元作計算標準,1933-35年經濟危機導致「備戰期」法軍的國防預算升幅不及英國,不過這很難說成是由馬奇諾防線直接造成,因為撥款早在幾年前就批出了。(網絡圖片)

 

另外,根據不同的資料與計算方法顯示,馬奇諾防線建設時間大約6年(1929-1935),共用了35-50億法朗,約合1930年國防預算的25-36%之間,不過由一些資料所記,馬奇諾防線的撥款並非出自常規軍費開支,而是法國國國會的額外撥款(P21-22,Fortress France: The Maginot Line and French Defenses in World War II),而且軍費除28-29年外,其餘時間都是保持上升的(幣值上),所以頂多只能說馬奇諾防線限制了法軍軍事預算的升幅,但蠶食的話並不見得。

基於馬奇諾防線異常穩固,聯軍可以收窄正面防線,集中其最精銳正規師部隊於戰線左翼方向,從而有能力阻止德軍自低地方向的任何進攻......不過,事實上不如此理想,且其中最大危機更是來自法軍本身-一般讀二戰史的大概都知法軍在間戰時縮短兵役制至只有一年多一點,這明顯讓軍人的士氣與後備軍的熟練程度普遍都不及對方德軍,但更大問題在於戰時反應太慢與中央組織混亂,而這些問題除了一般老生常談的原因(註1),更主要和以下三點有關。

法國陸軍總指揮毛利斯·甘末林上將(Maurice Gustave Gamelin)。他在法國戰役前部份決策錯誤可說是法國慘敗的重要原因……不過他的保守落後的軍事觀似乎也代表當時法國陸軍最高層的想法。(網絡圖片)

 

1. 法軍沒有中央調度及指揮機構,非常混亂:相對於德軍有同時調遺海陸空三軍的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 OKW,令人吃驚的是法軍竟然沒有三軍總指揮部,總帥甘末林和海空軍司令平起平坐且還在不同地方坐鎮,協調並要求大規棤移防協助非常困難,而對於英國遠征軍,他同樣沒直接調度權,僅通過遠征軍司令調度部隊。再加上法軍最上階層將領的指揮過於落後時代,而且年紀太老邁,無論是進攻還是積極防禦作戰在指揮及調度上都力不從心;更重要的是,甘末林在法國戰役的準備和前期階段一直拒絕採信部屬及空軍同僚對於德軍在亞丁森林的評估與偵察報告,導致最終鑄成大錯。

法國邊境防禦形勢圖,可見盧森堡到法國東北海岸一線只有小規模的防守,而且欠缺要塞群(黑點所示)。近中間的黑點,應該是凡爾登要塞所在地。(網絡圖片)

 

2. 色當要塞到東北部法比海岸地帶缺乏強固的防禦區:法國戰役中聯軍左翼的整條戰線,是由馬奇諾防線最左翼開始,蔓過法盧邊界,然後進入比利時境內至安特衛普港附近。由於防線折入比利時境內聯軍的後方與預備隊需更要貼近法比邊境,導致後方北法大平原一帶都處於防守真空狀態,英法聯軍非常容易由後方切斷。

這裏本來是平原帶,沒有能強化防禦工事防彈能力的丘陵地形,難以建立馬奇諾式工事;另方面比利時南部地區瓦隆人傳統上較親法國且有獨立傾向,然而法國在抗德路線上甚需要比利時支援,為免比利時起疑心,法國也避免在該地建立強固的要塞防禦群。由於間戰期間英法抗德的防禦戰略就是提前進入比利時要塞區協防,但除參謀部外,一般中低級軍官或士兵很難稱得上熟悉當地情況。這種有事時進入比利時協防的方法效果成疑。

必須指出,德軍在亞丁森林中四條公路的進軍雖仍造成擠塞,但很多法軍情報分析已指出並未達到動彈不得的地步,德軍還是有可能取道此處進行衝鋒,只是法軍最高層一堆「石腦袋」不相信而已。(網絡圖片)

 

更大問題是,盧森堡北部至比利時南部的亞丁高原 / 森林區原本是阻擊德軍進攻的天險之一,但由於盧森堡一直緊守中立原則,聯軍無法搶先進駐,加上國土太小,一旦被另一方入侵就會迅速失守,故亞丁森林其實是全防線最弱的地方;加上法軍最高層固執的不採信德軍會穿越森林發動進攻的情報,令危險性進一步加大:只要阿丁一旦被突破,敵軍成功攻下色當要塞,後面就像「熱刀切牛油」一樣了,而法軍部署在阿丁森林前方的第九軍團又偏偏是當時戰備最弱的部隊……法軍「拒敵國門」的如意算盤,最終不單打不響,且更以盧森堡為崩潰點,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敗亡。

若以1940年的坦克水平而言,法國查式B1(右)重坦克及S35型中型坦克對比德軍仍有優勢,尤其在裝甲及火力上。(網絡圖片)

 

3. 陸軍部隊無線電化程度低,無法有效進行調度:

必須指出的是,法國陸軍在裝備上和德軍並沒有明顯差異,部分甚至優於德軍;法國陸軍普遍步兵師的機動能力亦和德軍不相上下-都只是以騾馬作為駄運主力的舊式師;雙方可真正用於裝甲戰的坦克數量其實差不多,其他的輕戰車方面,一、二號戰車除速度外,對著佔法軍主力的R35及H35系輕戰車根本全無優勢可言。

德軍坦克內的無線電機(左),以及以一號坦克改裝而成的一號指揮車(右),是德軍第一台指揮及無線電通訊專用裝甲車輛,裝備在團、營及連部上。車外的支架其實是無線電天線。(網絡圖片)

 

對部隊戰力的最大限制可能在於通訊能力。間戰中的二十年,法國陸軍預算中只有不足0.5%用於無線電研發與購買,結果連帶影響軍中無線電通訊系統的建立……更「慘重」的是,基於了解到無線的弱勢與對於無線電通訊的保密性缺乏信心,法軍最高層更願意使用有線電話與信差(!)傳遞重要軍情,這令法軍的整體反應比德軍更慢。在運動戰與機動防禦當中,失去反應先機可說是十分致命的缺點。

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轟炸目標的片段,由背景看來很像法國戰役時的比利時或法國北部。無線電的普及令德國空軍更順利的進行陸軍前線支援作戰。

 

法軍忽視無線電在戰術上同樣致命:一戰的戰壕戰,師級部隊展開大約1-3公里,電話和旗號等仍可勝任,但到二戰時由於主要依靠運動戰,一個師級部隊寬正面大約5公里了,若是機械化部隊,部隊正面可能更大,要保持師內的攻防協調或傳呼火力及空軍支援,無線電幾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無線電在法軍各部隊的運用也不若德軍普及,甚至連法軍坦克都只有重型坦克查式B1每輛都有,其他坦克部隊則只有連級部隊車有,其他裝甲車或運兵車就更少了(諷刺的是,馬奇諾防線很充足);相對來說德軍每架坦克、大部分偵察車與裝甲運兵車甚至飛機都有。這差異在戰力上的顯示就是:法軍各部難以由基本戰鬥單位方面開始進行協調,呼叫火力覆蓋及空中支援能力不太強;相對地,德軍裝甲單位協調更容易被做出小部隊細微的戰術動作,而且更能呼叫空中支援,作為砲兵的延伸。這才是德軍發揮戰力的關鍵。

巴列夫防線是否失敗?若考慮它給以色列六日的時間動員、擊敗敘利亞軍及全體回師截擊埃及軍,那很難說得上失敗,反而有點像淚谷之戰中被重創的兩個以色列裝甲旅,犧牲自己為全國總動員爭取時間。(網絡圖片)

 

總結:

在機動戰環境中,堅強防線有沒有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以軍的巴列夫防線被埃及軍擊潰,作用也受到質疑。然而埃軍是用了5至6日才肅清巴列夫防線繼續進攻,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徹底動員的以色列國防軍利用這空檔擊潰敘利亞軍並全速回師了,巴列夫防線死死的拖住了鉗形攻勢中的南鉗,才避免以軍被兩面夾擊的危險,且把阿拉伯聯軍勝利機會徹底關上,可見在機動戰中這種具縱深的防線仍有巨大作用。馬奇諾防線的作用雖不一樣,但亦封鎖了德軍對法軍戰線南翼的攻勢,然而法軍缺乏的是一支足夠現代化並能利用大好形勢的軍隊,這若說和馬奇諾防線有關,倒不如說是自己的建軍問題好了。

當曼斯坦恩開始搞德軍的突擊砲時,法軍同樣在搞類似的東西(SAU-40(左)與ARL V 39 (中)),而且性能也在伯仲之間;另外法國也走在時代之先,於1940年初便在測試史上第一架全履帶裝甲運兵車Lorraine 39L。只能說,法軍就算有馬奇諾防線,也無阻它成為裝甲兵大國,它們不欠「器」,只是因為最高層的守舊而欠「路向」而已。

 

 

註1:例如空軍一直困於本土航空工業積弱,無法生產大量飛機與零備件,導致發展一直落後德軍,而且數量、整備率與戰術運用上亦相差甚遠,從而造成開戰時法德空軍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轟炸機上,這點甚為致命);陸軍則因部分老將思想守舊,加上相當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摸索出一套適合法國本身的機動部隊使用方法,令法軍裝甲部隊失去發展的關鍵先機……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6-10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