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趣聞】William:老砲救油火?戰鬥民族之敢想敢做

2020-06-12 14:29:23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8 17:33:57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透過MT-12的瞄準具OP4M-40U 看到油井大火。(網絡圖片)

 

莫斯科時報8日電,莫斯科以西1500公里的薩馬拉市烏斯季庫特區 (Ust-Kutsky District)一個油井於五月底開始發生大火,原由自噴嘴冒出後就不斷燃燒,火勢過了一星期仍未受控,最後由中部軍區出面,借出一台反坦克砲及砲組員協助滅火。

俄國國防部展示MT-12砲組協助撲滅油井大火的片段。  

可能會有人以為俄軍是用大砲射高爆彈打碎油井,或者射出燃料空氣炸彈「抽乾」附近的空氣,其實不然,今次中部軍區的士兵以MT-12牽引反戰車砲挨到180米遠(安全的最接近距離),利用這種長身管高初速火砲,即向該油井噴嘴周圍的加強結構指定位置發射至少三發聚能爆破彈葯,以破壞噴井結構並削弱火勢,讓消防員抵近至適當距離架設滅火設施,最終成功救熄油井大火。

MT-12砲身非常低矮,有說砲管離地只有90厘米。這高度可和二戰中出名低矮的反坦克砲PAK-40幾乎一樣(但PAK-40只有該砲體積一半,口徑也只有75MM。(網絡圖片)

老砲何以仍在役?

雖說內地有以火箭砲投射化學滅火彈,以灌救高層大火的問題,但拿大砲轟擊油井以滅火,卻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俄軍所用大砲是歷史非常「悠久」的MT-12反坦克砲。這是一種60年代後期研發的反坦克砲,是由50年代後期的T-12反坦克砲發展過來。這砲和同口徑T-54坦克用的D-10T主砲並沒有任何關係-T-12可是滑膛砲,而且倍徑長了20%。照俄國資料,這砲其實是D-48反坦克砲(85MM74倍徑)發展而來,直接取用該砲的外套管,只是換成無線膛的100MM內管,並安裝新的藥室,變成63倍徑砲。其砲威力(使用3BM23脫穿彈時)只稍弱於口徑更大的T-62 用主砲U-5TS (使用BM6 脫穿彈時)。及後為加強護能力及可被MT-LB牽引車拖帶,該砲改用另一防盾與砲架,型號名改為MT-12,其速度更追上一般裝甲縱隊了。及後MT-12又於70年代中開始又加上雷達砲瞄系統及發射激光制導長程反坦克導彈9M117的能力,實用射程達4-5000米。

MT-12砲盾左上部開口裝著的半球型天線,就是反坦克砲用射控雷達1A31 Ruta。其所屬電池及影像處理器都分裝在砲尾的頂端。(網絡圖片)

 

在同一年代,世界上的反坦克砲幾乎已經絕跡,為何前蘇聯仍然配備這種大砲?那主要是因為1974年前,蘇聯還未有有效射程超過2公里的反坦克導彈,而這種反戰車砲較輕(2.7噸),身管亦較長,威力較同口徑坦克砲更大之餘,作為更穩定的射擊底座,有理論上更長的有效射程,例如這砲的標準接戰距離已達2000米以上,已超越當時坦克有效接戰距離不少。及後由於反坦克導彈射程大幅延長,這種反坦克砲的作用已漸漸縮減,但因為可以機械化部隊一同快速行動,且又可以間接射擊的形式發射高爆彈,也可作為中程火力支援之用,架設亦相當快,後來更能發射長程反坦克導彈9M117型,所以編制雖漸次縮減,每個獨立反坦克營最後只配有6門(而不是原本的18門),但仍保留在相關編制中。

125MM的2A45M型反坦克砲,其砲架是以D-30榴彈砲的三腳砲架 / 砲盤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另外砲口亦加裝一個大型制退裝置。(網絡圖片)

 

冷戰後,俄國出奇地未有放棄反坦克砲,反而導入火力更猛的2A45型反坦克砲。基本上這就是一枝2A46型坦克砲,但取消抽煙筒設備而已。砲架由雙腳架改成三腳台架、大砲可在砲架上作360度旋轉,儼然一個砲台般!不過這台砲比MT-12又重了很多(達6.5噸),但已沒有更長口徑的優勢,只有發射砲射長程反坦克飛彈和利用高爆彈作間接射擊的功能。2A45還有一種型號,稱為2A45M,搭載一個小型引擎,可讓砲架在收納狀態時以14公里路速移動,方便前往下一射擊陣地然後迅速展開。

裝上T-62M底盤並使用臨時砲塔的T-62 MT-12型,砲塔左方原紅外大燈位置就是射控雷達1A31 Ruta。由照片可見MT-12的砲管非常長,未必適合作為坦克砲用。(網絡圖片)

 

老砲上車?

二戰時優秀的防空砲或反戰車砲最終也會給搭上坦克上。但戰後因反坦克砲再沒有研究了,也成絕響。蘇聯雖然仍有發展反坦克砲,但所製作的都是超長身管火砲,倍徑達63-74倍,裝上坦克會有砲管過長,機動或在城中戰鬥時會有更易撞上異物的問題。

不過由於本砲不太重之餘威力亦足夠,加上70年代中期開始研發反坦克砲用射控雷達1A31 Ruta ,以在惡劣天氣及濃霧環境中進行自動化的精確射擊,而且亦能用來導引長程反坦克導彈。這引發了國防部將之用於輕裝甲履帶車、作為輕型驅逐戰車的興趣。設計師們先把該砲裝上T-62M底盤上試一試情況,然後就選擇2S1型自走砲的底盤作為載台,實驗完滿成功,但當時已接近80年代後期,該砲威力已明顯不及2A46系列主砲,所以蘇聯亦放棄量產這種驅逐戰車。

2S15型驅逐戰車,特點是擁有硬件上比當時所有蘇聯主戰坦克更先進的雷達火控系統,可惜穿甲能力在80年代已明顯不足,故沒有量產。另外雷達作為坦克火控系統,幾乎沒有普及過,甚至連西方也是,可能和電力消耗及體積有關,直到T-14才再出現於坦克上。(網絡圖片)

 

非戰爭情況的軍事暴力用途?

這並非俄軍第一次以砲擊滅油井大火了。據記載2013年8月時西伯利亞西北部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新烏連戈伊鎮附近的大型天然氣井發生大火,因為閥門損壞,大量天然氣由機器的孔洞中向四周噴出。為讓火焰噴向上方,讓消防人員能接近工作、控制火勢並關停氣井,同樣是一門MT-12砲的砲組,挨近至70米處,打掉一個直徑只有20厘米的喉管連接點。過程相當順利。

2013年MT-12砲組射擊天然氣井管道,以控制火勢的片段。(網絡圖片)

 

當然,過去人們也有用相當暴力的軍事方法救災,例如瑞典空軍曾利用激光導引炸彈「炸熄」森林大火,波斯灣戰爭後聯軍亦試圖用高爆炸葯「炸熄」油井大火,但似乎沒有人在利用軍事裝備救災上像戰鬥民族般「異想天開」:他們曾使用舊噴射引擎作為強力滅火或噴灑消毒葯品裝置、拿「毒氣」拯救人質(可惜算不上很成功)、用核潛艇拯救海上遇險船員,甚至拿核彈頭撲熄油田大火等。

以米格15的ВК-1А噴射引擎改裝而成的消毒水噴射車,是一間建築公司研發的

 

除此以外,他們也喜歡用類似暴力解鎖的方法,以軍備去硬幹一些常人都不敢想像的事,例如用核潛艇改裝成北冰洋海底貨輪、以核彈「炸出一個淡水湖」,甚至以核彈來「開運河」等。雖然以上最終大都未能成事,但似乎仍證明了俄國人處事上的思維-即使多嚇人都好,只要實際上能解決問題,一試都無妨!

蘇聯由1976年開始便論證核動力貨運潛艇的可行性,冷戰後大部分941型颱風級潛艇都轉為備役狀態,部分研究人員便開始鑽研以颱風級改裝成北極冰下貨運艇的可能性,因為這改裝較全新設計省錢。主要改裝內容是前半部更換另一個大型的外殼與耐壓殼,內裝貨櫃(後來又改成石油)。基於資金所限及北極冰冠消失趨勢愈來愈明顯,至2010年,負責的紅寶石設計局最終放棄計劃。(網絡圖片)

 

後記:

前蘇聯為滅油田火,可說無所不用其極,包括用核彈「滅火」!1963年開始,烏茲別克Urta-Bulak油氣田兩處氣井因意外而引發大火。由於天然氣持續高壓噴出,加上閥門已被破壞,根本沒法關掉。為免珍貴的天然氣持續散失,1966年蘇聯決定使用低當量核彈「滅火」(不過兩枚核彈的當量分別比長埼原子彈大1.5倍及2.3倍,是為255號核試),方法是在氣井下1000公尺深的地底裝設核彈,以核彈的超壓爆炸炸毀並壓實一段豎井,以截斷氣體供應。試爆相當成功,燒足三年的氣田火在23秒內就被撲熄了。由於這方法似乎有效,往後第282、358、363及570號核試都是為撲滅油氣田大火而進行的。  

By 2020-06-12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