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今年8月不但是二戰結束75週年,同時也是蘇聯 / 俄國核子工業成立75週年的日子。當年8月20日,蘇聯成立一個專門進行核子研究的委員會-蘇聯人民委員會第一管理總局。該局日後成為著名的中型機械工業部。
作為中型機械工業部的「後身」,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簡稱Rosatom,今天俄國負責所有核武開發、核能發展、核燃料與放射性同位素生產、核廢料處理及核動力船舶管理的國營公司)日前放出四個完整而未公開的核俄國核能 / 核武發展相關片段,這些片段相信是蘇聯時代僅限部內放映的、具備一定機密級別的紀錄片,其中最珍貴的是59年前史上最大核彈-沙皇核彈的事前準備及試爆片段。這段當年拍攝的紀錄片在前蘇聯解體後才流出,但片段並不完整且畫面十分「低清」,今次發放長40分鐘的片段似乎是以原片經影像重製,片段展示了當年沙皇彈裝車、裝上飛機、核試儀器裝設及爆炸的實況。
沙皇核彈正式名稱為RDS-220,是一枚一億噸當量的三相彈。所謂三相彈是一種同時使用裂變與聚變造功的核武器,即先以一枚鈈核彈頭進行裂變,利用高溫與超高壓引發氘化鋰物質發生聚變,從而釋出能量及更多高速中子;若外層是加上一個作為中子反射體的鈾238金屬殼,高速中子撞到金屬殼後不但會反彈從而引發更激烈的反應,而且鈾殼中的鈾238也會因為高速中子撞擊而引發裂變,從而造成更巨大的爆炸。三相就是指這種以裂變─聚變─更激烈的裂變造成的巨大能量生產方式。
當年蘇聯選的就是相當荒涼卻更適合作為大型核試場地新地島。只是由於1億噸的爆炸當量的由於裂變反應可達5000萬噸爆炸力以上,不但有能力破壞上百公里內的各類設施,產生的輻射落塵也會極為驚人,可能對極北地區的城市與居民點造成嚴重核污染,加之若爆炸力真有一億噸,就算附有大型降傘以減慢降落速度,爆炸時投彈機也跑得未夠遠,可能被衝擊波擊墜。由於這次試爆純粹是威力展示,就算爆炸力只有一半,都已是美國紀錄的三倍,威懾力已足夠強,故蘇軍高層才決定將原有的鈾殼換成不會裂變的鉛殼,將本彈變回二級爆炸的聚變彈。
負責投彈的戰略轟炸機TU-95V,機身編號302,其特別之處主要是彈艙換成半內藏式。由於是作為巨型核武投射試驗機,機身大部分空間都塞滿感測儀器及攝影機,並塗上白色反光輻射塗層。是次投彈任務中,還有四架臨時改裝的TU-16伴隨,作為護航及研究之用。(網絡圖片)
本片有多個片段均為首次出現,包括負責投彈超大型核彈頭的TU-95V轟炸機試驗機,在最後改裝工作中拆下炸彈艙蓋、裝上各種攝影機、感測儀器並噴上特殊抗光輻射的塗層等準備工作。同時,片段又展示當時新地島上各個感測站的位置、預備於試爆後準備進入爆芯地區進行測量的測量船隊及護航軍艦(一艘Project 30型驅道艦及Project 50型護衛艦),以及主要指揮中心(距爆芯以南260公里的白鯨灣);至於最前線基地則距離試爆點以南只有90公里的D-8基地,甚至配備有搭載人員的履帶裝甲車及輻射監測用的MI-2型直升機。片段甚至展示沙皇核彈如何裝上TU-95V上。
部署於D-8前進基地、負責監測輻射的船團和負責護航的軍艦,由右至左,分別是負責監察行動的前進指揮與通訊船、負責護航的Project 30型驅逐艦與Project 50(北約代號里加級)護衛艦。(網絡圖片)
試爆地點是新地島中部的米丘希哈湾(Mityushikha Bay)的C地段,片段中展示的是個冰原。由於試爆高度為海拔4.2公里,試爆過後,並未如一般人所講炸出一個巨坑,但就將方圓數十公里的冰層都溶解,露出永久凍土......爆炸所造成的蘑菇雲高達65公里,闊達90公里,雲柱底部直徑亦達25公里。爆炸後6小時內,檢測人員、船隊及量度輻射的直升機便進入米丘希哈灣內。依照片段的解說,由於是氫彈且爆芯高度4公里,輻射強度並不算很高。
檢測隊上船撤離試爆區前所拍攝的爆芯附近情況,以及爆炸過後情況。當地方圓數十平方公里大約5-10公尺厚的冰雪層,幾乎全部溶解並露出永久凍土層。另一圖是距爆芯19公里的最前線光學觀測站,所有自動觀測、量度及通訊儀器都放在強化掩體內,這個掩體若是觀測平日百萬噸級核彈的爆炸,這距離仍相當安全,但在沙皇「淫威」之下,還是被轟得東歪西倒。(網絡圖片)
除此以外,原子能公司另外四部長紀錄片,分別是介紹和鈾礦開發有關的吉爾吉斯邁盧蘇市(Mailuu-Suu)、史上首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的傳奇、蘇聯原子彈計劃及核工業的領軍人物葉菲姆·帕夫洛維奇·斯拉夫斯基 傳記,以及蘇聯和平核用途的著名計劃-核彈炸大湖的試驗。事實上當年蘇聯「核彈炸大湖」(作為核爆國家經濟計劃(Nuclear Explosion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program)的一環)和美國和平利用核能「開港口」同樣別開生面,而且計劃後來更衍生成更「環保」的方法,即用較低當量的「氫彈」(大約15000公噸當量,98%能量為核聚變反應產生、重核原素及同位素遊離輻射低得多)開鑿運河的計劃。同時,計劃還包括炸山開路、採礦、製作深埋地下有毒物質的儲存空間等。只是由於工程成本太高(核彈不算貴,但之後清除輻射殘留物的成本很貴)而作罷。
公佈這些片段,無疑是為紀念俄國核工業75年的偉大歷史,不過今時今日連最大核彈的紀錄都拿出來宣示一翻,對於現時俄國西部大門要面對北約及美國的步步進迫下,是否有另一翻含義,那就不得而知了。
TU-16改裝的研究機在距離200公里的地方研究沙皇炸彈的蕈狀雲,此時蕈狀雲高度已達60公里以上。(網絡圖片)
手機分享本文: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