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核工業75周年紀念 「沙皇炸彈」紀錄片高清版重現

2020-08-26 19:34:47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現時存放於薩羅夫市俄國核武博物館的沙皇炸彈二號彈(沒有核裝葯的啞彈)。(網絡圖片)

 

 

今年8月不但是二戰結束75週年,同時也是蘇聯 / 俄國核子工業成立75週年的日子。當年8月20日,蘇聯成立一個專門進行核子研究的委員會-蘇聯人民委員會第一管理總局。該局日後成為著名的中型機械工業部。

作為中型機械工業部的「後身」,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簡稱Rosatom,今天俄國負責所有核武開發、核能發展、核燃料與放射性同位素生產、核廢料處理及核動力船舶管理的國營公司)日前放出四個完整而未公開的核俄國核能 / 核武發展相關片段,這些片段相信是蘇聯時代僅限部內放映的、具備一定機密級別的紀錄片,其中最珍貴的是59年前史上最大核彈-沙皇核彈的事前準備及試爆片段。這段當年拍攝的紀錄片在前蘇聯解體後才流出,但片段並不完整且畫面十分「低清」,今次發放長40分鐘的片段似乎是以原片經影像重製,片段展示了當年沙皇彈裝車、裝上飛機、核試儀器裝設及爆炸的實況。

Rosatom發表的紀錄片,主要紀錄由裝車到試爆的過程及最近在公佈的一些試爆片段,例如測量隊進入爆心地區後的情況,以及經過減光處理的遠距離拍攝核爆火球情況;沒多久Rosatom刪除了該片段,這乃其他Youtuber的備份。

 

沙皇核彈正式名稱為RDS-220,是一枚一億噸當量的三相彈。所謂三相彈是一種同時使用裂變與聚變造功的核武器,即先以一枚鈈核彈頭進行裂變,利用高溫與超高壓引發氘化鋰物質發生聚變,從而釋出能量及更多高速中子;若外層是加上一個作為中子反射體的鈾238金屬殼,高速中子撞到金屬殼後不但會反彈從而引發更激烈的反應,而且鈾殼中的鈾238也會因為高速中子撞擊而引發裂變,從而造成更巨大的爆炸。三相就是指這種以裂變─聚變─更激烈的裂變造成的巨大能量生產方式。

    沙皇炸彈投彈一刻,800公斤巨型降傘容許載機及其餘四架觀測機在3分鐘內逃到45公里外的高空,以減輕震波對飛機的損害。(網絡圖片)

 

當年蘇聯選的就是相當荒涼卻更適合作為大型核試場地新地島。只是由於1億噸的爆炸當量的由於裂變反應可達5000萬噸爆炸力以上,不但有能力破壞上百公里內的各類設施,產生的輻射落塵也會極為驚人,可能對極北地區的城市與居民點造成嚴重核污染,加之若爆炸力真有一億噸,就算附有大型降傘以減慢降落速度,爆炸時投彈機也跑得未夠遠,可能被衝擊波擊墜。由於這次試爆純粹是威力展示,就算爆炸力只有一半,都已是美國紀錄的三倍,威懾力已足夠強,故蘇軍高層才決定將原有的鈾殼換成不會裂變的鉛殼,將本彈變回二級爆炸的聚變彈。

負責投彈的戰略轟炸機TU-95V,機身編號302,其特別之處主要是彈艙換成半內藏式。由於是作為巨型核武投射試驗機,機身大部分空間都塞滿感測儀器及攝影機,並塗上白色反光輻射塗層。是次投彈任務中,還有四架臨時改裝的TU-16伴隨,作為護航及研究之用。(網絡圖片)

 

本片有多個片段均為首次出現,包括負責投彈超大型核彈頭的TU-95V轟炸機試驗機,在最後改裝工作中拆下炸彈艙蓋、裝上各種攝影機、感測儀器並噴上特殊抗光輻射的塗層等準備工作。同時,片段又展示當時新地島上各個感測站的位置、預備於試爆後準備進入爆芯地區進行測量的測量船隊及護航軍艦(一艘Project 30型驅道艦及Project 50型護衛艦),以及主要指揮中心(距爆芯以南260公里的白鯨灣);至於最前線基地則距離試爆點以南只有90公里的D-8基地,甚至配備有搭載人員的履帶裝甲車及輻射監測用的MI-2型直升機。片段甚至展示沙皇核彈如何裝上TU-95V上。

部署於D-8前進基地、負責監測輻射的船團和負責護航的軍艦,由右至左,分別是負責監察行動的前進指揮與通訊船、負責護航的Project 30型驅逐艦與Project 50(北約代號里加級)護衛艦。(網絡圖片)

 

試爆地點是新地島中部的米丘希哈湾(Mityushikha Bay)的C地段,片段中展示的是個冰原。由於試爆高度為海拔4.2公里,試爆過後,並未如一般人所講炸出一個巨坑,但就將方圓數十公里的冰層都溶解,露出永久凍土......爆炸所造成的蘑菇雲高達65公里,闊達90公里,雲柱底部直徑亦達25公里。爆炸後6小時內,檢測人員、船隊及量度輻射的直升機便進入米丘希哈灣內。依照片段的解說,由於是氫彈且爆芯高度4公里,輻射強度並不算很高。

檢測隊上船撤離試爆區前所拍攝的爆芯附近情況,以及爆炸過後情況。當地方圓數十平方公里大約5-10公尺厚的冰雪層,幾乎全部溶解並露出永久凍土層。另一圖是距爆芯19公里的最前線光學觀測站,所有自動觀測、量度及通訊儀器都放在強化掩體內,這個掩體若是觀測平日百萬噸級核彈的爆炸,這距離仍相當安全,但在沙皇「淫威」之下,還是被轟得東歪西倒。(網絡圖片)

 

除此以外,原子能公司另外四部長紀錄片,分別是介紹和鈾礦開發有關的吉爾吉斯邁盧蘇市(Mailuu-Suu)、史上首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的傳奇、蘇聯原子彈計劃及核工業的領軍人物葉菲姆·帕夫洛維奇·斯拉夫斯基 傳記,以及蘇聯和平核用途的著名計劃-核彈炸大湖的試驗。事實上當年蘇聯「核彈炸大湖」(作為核爆國家經濟計劃(Nuclear Explosion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program)的一環)和美國和平利用核能「開港口」同樣別開生面,而且計劃後來更衍生成更「環保」的方法,即用較低當量的「氫彈」(大約15000公噸當量,98%能量為核聚變反應產生、重核原素及同位素遊離輻射低得多)開鑿運河的計劃。同時,計劃還包括炸山開路、採礦、製作深埋地下有毒物質的儲存空間等。只是由於工程成本太高(核彈不算貴,但之後清除輻射殘留物的成本很貴)而作罷。

看似瘋狂的「核能和平利用」構想,蘇聯的初次嘗試是在1956年實施的查干核試(Chagan nuclear test)中,結果形成所謂查干湖。雖然該湖現時的輻射水平已遠低於數十年前,且附近一帶已長滿植物,但輻射水平仍有2毫倫目(mrem) /時,待在那裏幾個小時,問題還不大,但若住在那裏或經常游泳,那就......

 

公佈這些片段,無疑是為紀念俄國核工業75年的偉大歷史,不過今時今日連最大核彈的紀錄都拿出來宣示一翻,對於現時俄國西部大門要面對北約及美國的步步進迫下,是否有另一翻含義,那就不得而知了。

TU-16改裝的研究機在距離200公里的地方研究沙皇炸彈的蕈狀雲,此時蕈狀雲高度已達60公里以上。(網絡圖片)

 

By 2020-08-26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