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美國總統大選雖然於去年12月基本上塵埃落定,但餘波仍在發酵中,而且於1月初演變成激烈的右翼 / 極右翼民眾衝擊並一度佔領國會大廈的情況。由於民眾似乎是受即將離任的特朗普演說所鼓動,美國政界紛紛對這次百年未見之事予以嚴勵譴責。民主黨籍的眾議院議長佩洛茜(同時也是總統第三順位繼任人)甚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進行深入討論,商討是否有辦法阻止特朗普在任期最後幾天策動嚴重國際危機(如向外國動武甚至發動核子攻擊),以圖利用緊急狀態延續自己管治的問題。
當然,這又是一個政治鬥爭的問題,但政治鬥爭若涉及國家與世界安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回到核子戰爭的指揮與決策問題,無論是美軍、俄軍、解放軍以至其他主要核力量的核戰指揮系統已經過幾個世代,基於發動核子攻擊的後果可以很嚴重,甚至可能引發全球性核子衝突,故各核大國發動核子攻擊的程序,其實仍是比較嚴謹的,然而,這是否必然?
核武器、尤其是戰術核武器在最初出現的二十年時,並不是什麼終極武器,反而是戰場指揮官可用的選項(當然,需在總統及參聯會授權的情況下),例如核砲兵或小型核子空對空導彈(對付進攻中的蘇軍機動集群與轟炸機部隊),空軍的轟炸機司令部在預先授權的情況下也有隨時動用核武進行戰略轟炸的能力:著名的麥克阿瑟要求在朝鮮戰場上使用核武的說法,其實是由他要求參聯會授權他調用9枚Mark 4原子彈開始。類似地,蘇聯在1960年代前開始部署核武時,也有戰場指揮官在最高當局授權的情況下能擇機使用戰術核武器進攻的情況。
到六十年代伊始,情勢有了轉變,蘇聯也發展出愈來愈大規模的核武庫及核武投射載具,若胡亂使用核武(即使是一兩枚),其實會惹來更嚴重的後果。是故美軍開始著手將核武最終使用權集中至三軍司令即總統本身,除體現文官控制軍事決策的原則外,更設定出一套有序、能應付各種程度的核武危機並能隨之進行不同程度的核反擊 / 報復。這就是所謂單一綜合作戰計劃(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al Plan / SIOP)。SIOP計劃除確立高度中央統籌並有多種戰術選項的核武戰略外,還全面確立由一人作出最高使用核武決定的戰爭決策體制,避免戰場指揮官在情急之下「亂用」核打擊能力。
事實上由六十年代開始,基於「聯合國五強」都已相繼發展出核子打擊能力,而且美蘇兩國已成為地球上的核武超強,兩國在60年代中期的核武持有量均已超過5000枚(當然,同期美軍已達3萬枚以上);另一方面,雙方準備核攻擊的時間也愈來愈快,ICBM普遍可在20分鐘至1小時內備便發射,而飛行時間甚至少於30分鐘;至於「摸」到對方近岸的SSBN,發射前的準備不但你幾乎無法發現,而且導彈落地時間更可以少於10分鐘!而且雙方都已擁有愈來愈多及大規模的反擊手段,要在攻擊與反擊中取得先機,就需要更簡單、更快但受集中控制的發射指令系統。「核足球」(Nuclear Football)及他國類似功能的核戰皮包就在這情況下浮出水面。
「核足球」並非可以由領袖下令至每一個發射單位、甚或親自執行發射程序的終端裝置,它事實上是個簡單的授權確認及命令發佈裝置(含衛星通訊裝置),同時亦具備簡單的部署與應急計劃(即不同時期的SIOP及其修正版本),讓總統即使並非在白宮戰情室或E4B內,也可照樣作出核打擊的決策,然而,進行細節實施及發出正式打擊命令的,仍然是五角大樓的地下指令室或E4B國家空中指揮中心。總統需要出示其密碼卡並由副官輸入,才能實施餘下的程序,而國防部長的角色,只是確認是由總統本人下命令而已。制度上這和發射平台的操作手遵從的二人原則(two-man rule)並不一樣。
以前亦提過,這基本上相當於美國總統理論上可以「說打就打」,五角大廈接到全部確認命令後只會依要求及當時版本SIOP的規範,選定目標並定並發動單枚、局部或者全面的核子打擊。相對而言,俄國與中國的核武發射程序反而比較嚴謹,反而有二人甚至多人原則的味道:蘇聯以至俄羅斯的核武發射指揮權,其實都是分散在總統、國防部長及總參謀長身上,總參謀部戰情室在確認三人核准命令後,會下達發射單位所需密碼,然後準備發動核打擊/核反擊;相對地,已知的資料則顯示中國核反擊指令需要由軍委會與政治局常委聯合下達,過程涉及更多領導人及軍方高層,而且似乎更適合作為核反擊而不是先制打擊(就算是去年的研究資料也是這樣寫-這裏就不說老解二砲的核彈頭仍傾向中央儲存並在提升警戒後才分發給所屬部隊,事實上這更加不適合作為先制打擊用)。
電影《恐懼的總和》中,美國總統激活「核足球」及輸入確認密碼的片段(劇中由於國防部長突然心臟病發,故由Ron Rifkin所扮演的國務卿暫代確認權)。確認密碼後,總統可與五角大廈的戰情室(war room)直接聯絡,由戰情室設定攻擊模式及分發發射密碼與各單位;然而,雖然命令已下達,但主角雷恩在值班軍官同意下於國防部地下戰情室與俄國總統通電並告之實情,客觀上變成拖延整個戰情室安排命令下達的流程。
基於這個緣故,當總統大選結果受到特朗普及一眾右翼支持者所質疑,時任總統不斷耍小動作,至最終甚至演變成總統涉嫌煽動支持者佔領國會大廈並發生流血衝突時,就不能不讓人擔心特朗普可能借戰爭等緊急狀態甚至向潛在敵國發動核攻擊,畢竟這個系統容許總統有相當大的主動性,其實更容易讓人在鋌而走險的情況下發動先制核打擊,以求獲取更大優勢,或者在失利(但未全敗)的情況下發動更大反擊,以扳回優勢。
當然,這制度其實並非無法阻止總統胡作非為,但並不都是合乎程序原則的,甚至是屬於拖延手法,例如國防部長可拒絕確認密碼由總統親自下達(當然總統可以炒人炒到有人肯確認有效為止),然後在五角大樓的層面上,負責落實指令的人也可以各種方法拖延發射命令的傳達等,從而等到讓其他人勸阻或阻止成功為止(例如內閣實施美國憲法第二十五修正案的緊急罷免權,或者更加戲劇性的、有個年青軍官按耐不住拔出手槍指向總統)。不過更幸運的是,今天仍不是冷戰時代:試想像若在八十年代白宮出了這麼大亂子,克里姆林宮在慎防有變的情況下提升戰備警戒級別,那美國軍方會怎樣想?
作為一個行總統制的國家政體,美國總統的權力相應較大,而議會的制約能力相對較少。這點尤為突出在對外使用軍事力量這一層面上。當2017年特朗普表示出「有核武為何不能用」這類說話,同時也不斷指控俄國在地區衝突中可能首先使用戰術核武器(大部分軍控專家可不同意這說法),而參聯會又「適時地」提出了名為Nuclear Operations的條令,其著重各地域性司令部劃定核武使用目標的能力,而且更強調戰役中使用核武器的決定性作用及如何對核武投射進行調整,以將後續風險減至最少!無論暗示還是明示,都顯示特朗普並不戒意首先使用少量核武進行先制打擊的決策。在這情況下,撇開民主黨「政治打壓」的指控,擔心特朗普故亂使用手上的核權力其實也不算是過慮。
新總統就職儀式前被傳媒拍到國防部人員將「核足球」移交給拜登的一幕
「核足球」本來有三個,兩個是供時任正副總統用,一個是若正副總統都有不測時供指定承繼者使用。由於特朗普已拒絕出席新總統就職典禮,「核足球」也不會在就職儀式前移交。據消息人士指,其中一個「核足球」仍會跟隨特朗普,直到當地時間正午12時,該「核足球」及特朗普持有的密碼卡的權限會被取消;同一時間,另一個「核足球」(可能是作為指定繼承人使用的那個後備足球)將會由另一個軍官轉給新總統拜登並協助其激活系統;之後被取消權限的那個足球會由軍官送回白宮,估計也會換作後備用。
手機分享本文: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