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陸基反導實驗 對手是誰?

2021-02-08 19:35:25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10 23:15:19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maxresdefault導彈升到陽光照及的高度後,煙羽反射陽光而變得可見。擴散形的尾跡可能是導彈推進段脫離時產生的氣體。(Youtube片段擷圖)

中國於2月4日清晨(當地時間)於西北地區進行了第五次(或第六次)公開的彈道導彈中段攔截試驗,完成後公報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而根據蘭州飛航情報區在2月3日深夜發報全球的飛行安全通告NOTAM AO214/21,當局在三段時間(每段時間皆為37分鐘)內於特定範圍內劃出禁航區,一般函信該地區就是靶彈第一節火箭墜落的地方。關於測試地點與時間的特別之處,張競老師早前已撰文另外講解,大家可仔細參詳之,切勿相信某位對軍事沒有足夠認識(甚至連NOTAM都好像不知是甚麼)的香港youtuber之言。

145311536 1602470353476212 6242279302524733050 n有Youtuber指美軍一早知道飛彈試射且派出偵察機到東海準備。承然美軍情報收集能力出眾,但蘭州空管區在前一天晚上已經發出飛行安全警告,甚至劃出導彈推進段的下墜區,連美國FAA都有刊載,他們卻好像一點都不知道似的。(照片來自張競先生面書)

EtZRUU UcAQlLMm 1張競老師以禁航通告及East Pindulum的飛彈航跡預想圖,劃出的導彈濺落區位置圖。估計迎擊區在濺落區以西,由於在大氣層外撞擊,位置並未太確定。(照片來自張競先生面書及East Pendulum Twitter專頁)

現時流出這次試射的片段,多在新疆東部、酒泉及甘肅其他幾個城市拍攝到,先是火箭升空的煙羽(正如上述所說,試驗攔截時間在2月4日清晨,飛彈剛升到見到陽光照得到的高度,才能見到煙羽),然後是疑似第一節火箭在極高空脫離並以螺旋式墜落並漸漸消失,及後部分片段所見,第二節再點火然後脫離大氣圈並消失。由於角度相當高且火箭煙羽相對顯眼,並不排除是一種大型的攔截彈。

29e0747e39bab287fcbeb34878e84743另一角度拍攝的中段攔截實驗中,攔截彈第一節火箭脫落後的情況,螺旋形來自火箭排出的尾跡。爾後第二節即點火脫離大氣層。(Youtube擷圖)

 

暫時所知現在所拍到的片段似乎是由新疆東部或甘肅地區的市鎮(如酒泉或蘭州)拍到,且方向明顯是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附近的導彈發射陣地發射的攔截彈;而據所知靶彈似乎是枚射程約2800-3000公里的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1B/C?),並由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照現在情況應該是呈大於或相當於90度角的橫向攔截而非迎頭攔截,難度相對高不少。

message editor 1517941660327 unnamed解放軍反彈道導彈(ABM)的發展甚至比核潛艇還要神秘,甚至連照片也極少。軍事學者現在只知他們早期的ABM和反衛星導彈其實源自固燃中程導彈或小型運載火箭(如開拓者1號系列、快舟系列或長征6號的第二級),而只有一張照片的紅旗19,則是類似THAAD的末端反導系統。(照片來自航天科技集團及網絡)

 

在實驗後,航天科工集團的微信號即刊出標題為「成了!我們成了!」的一篇文章,並指這次成功是他們了幾十年的成果。由於之前中國至少已有四或五次成功實驗,故這次試驗似乎和之前的成功有不同之處。若不是新型 / 實用型的反彈道導彈進行試驗,就是反彈道導彈正式定型測試(或兼而有之)。基於這是一種陸基而非艦基的攔截彈,大小 / 發射容器的限制比較小,加上根據之前美國與北約的情報,指之前幾次的攔截試驗的推進器似乎都是用現短中程及中程彈道導彈修改過來,故就算今次試射的也是大型的攔截彈,也有可能是全新型號、更輕而適合快速攔截的中重型反彈道導彈,甚或好像美軍2009年停止發展的動能攔截彈(Kinetic Energy Interceptor)一樣。

kei image8KEI體積雖然龐大,至少能容許機動部署,且其載台遍及新巡洋艦、巡航導彈潛艇、大型拖車等,可部署性非常高,且基本性能很高(例如攔截器離開大氣層的速度就比SM-3的LEAP高不少),不排除解放軍也想發展類似的東西作為陸基甚至海基的通用中段攔截彈。(照片及資料來自GlobalSecurity.org )

 

現時美軍能進行中段攔截的導彈,除了體積更大並針對較舊式ICBM的GBI之外,就只有海基的SM-3 blk1及blk 2a。後兩者的身板的確細小且由於能兼容入mk-41垂發中,部署更方便,且打靶實績很好,不過就算這樣,其還是有未能擺脫的重大限制:身板太小,對於實際有效射程有相當大的影響,而亦因為載荷有限,只能使用更小型的輕型動能撞擊器(LEAP),且一枚導彈只能載一個,所能帶備的只有較簡單的紅外焦平瞄準系統,若果目標有較多的重型誘餌,單一枚導彈就難以應付了。

 unnamed 7現時美國對於整個反導系統的架構圖,包涵了各類彈道飛彈的迎擊載具(當然,ICBM的迎擊能力仍有不少疑問)及迎擊階段,即上升段、中段與末端。KEI原本的位置大約在GBI和SM-3型中間,性能接近GBI水平但可多平台機動部署。(資料來自美國導彈防禦署/MDA)

 

事實上美軍之前在完成GBI的初步部署後,就轉向發展一種約12米長、1米闊及可進行艦上及拖車機動部署、稱為動能攔截彈的大型攔截導彈。其射程大約3000-3500公里,除可作中段攔截,射程甚至可以對付中短程導彈的上升段。彈頭除可使用GBI的大型攔截器,也計劃使用多枚的LEAP,進行多誘餌或分導彈頭的攔截作戰。不過由於全系統難度高,且美國又陷入伊阿兩國的反恐泥沼戰及2008金融海嘯,實在無力應付發展費用,只好就此作罷。

若果解放軍在發展一種類似KEI的反導系統,雖然攔截彈較為大型,但大型導彈可擁有更佳射程及更大型 / 更多的撞擊器,防衛範圍更廣並對於攔截遠程導彈或多誘餌的目標可以有更佳把握;若其是一種更能周圍調動的機動反道導彈(將飛彈機動化是解放軍近年的拿手好戲),部署靈活性也會更高。

Chengdu J XX VLO Prototype 35S例如根據近日才公開成飛人員十年前對殲20驗證機試飛的回憶,當時原定試飛日期是一月初,但在技術人員最後檢查時,發現機上部分儀器出了問題而臨時推遲試飛,然後又遇上壞天氣,整個試飛流程一直推遲到1月11日,即美國國防部長訪華期間才開始。(照片來源:Air Power Australia)

 

 

當然,所有新導彈武器的彈道測試、射擊試驗與驗收,都有其科學規範及流程,要測試就應按時測試,正如解放軍對外公開所說,試驗並非針對任何人不過一件武器甚至一整個武器系統的開發,沒有針對性是不可能的事。而中國中段攔截系統的開發,很自然是針對最大戰略對手及周邊的彈道導彈威脅,而除美軍洲際彈道導彈的威脅(而面對這種威脅,現時這種中段攔截導彈似乎仍未有十分大的把握,解放軍仍只能用有限核反擊戰略來加以反威懾)之外,至少還有兩項是2030年以前可能面對的威脅:

Ejy6QNRUcAAsSk6 1068x712美國陸軍新中程彈道導彈LRHW,射程1500公里以上,每個導彈營有八枚導彈,並以一架拖車兩發的編制作為作戰單位。(圖片來源:洛歇.馬丁)

1. 美軍陸基中程彈

首先第一個面對的威脅,是美國可能部署的新型中程彈道導彈。現時美國各軍種都在發展高超音速武器,其中陸軍正在發展的LRHW中程彈道導彈,有機會在2023年開始發射試驗,順利的話會於2025年之後開始量產並於2027年左右完成初始戰鬥力;海軍也可能發展類似的導彈,而其共同彈頭C-HGB其實是一種類近東風26B彈頭的高超音速滑翔器 / 內大氣層機動彈頭(滑翔能力應較佳,但會差於東風17),若在周邊部署,對沿海固定目標與艦隊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在這情況下,若可建立中段攔截能力,就可在導彈彈頭重返大氣層並開始機動前實施中段打擊,盡量減輕其威脅性。當然,這種方法理論上也可削弱諸如空射武器AGM-183A未重返大氣層時的威脅。

 er1c2ugu4aaxoia 1585079477C-HGB是一種雙錐體形加上滑翔翼的機動彈頭。彈身雖不算乘波體,但仍有較佳的滑翔能力。本彈頭將作為陸海軍通用的滑翔彈頭。不過本彈是否具備反艦能力,至現時為止還沒有得到確認。(SGT. JAMES HARVEY VIA DEFENSE BLOG)

2. 印度的烈火系列

現時兩國仍在中印西線的拉達克地區對峙中,雖然發展成更大規模衝突的機會很小,但難保日後還會發生大規模衝突。不過有點要留意的是,以印軍交通及後勤來說,未來邊境衝突再有優勢,也難以突入西藏高原;印空軍的攻擊能力也難以進行非常有效的遠程對地攻擊,所以對解放軍來說,最大的遠程威脅其實來自印軍戰略導彈的核攻擊。

agni missile level 1 2 728烈火系列五型導彈(由短程至遠程,至少有六種型號),現在所見仍然只有尖頭彈錐,角度稍鈍或圓頭的都未見有,似乎暗示這些彈頭仍只是單一大型彈頭。(資料來源:biendong.net)

事實上烈火系列五種導彈的技術雖然只相當於早期型的東風21及東風3 / 4,機動部署能力也不佳(最多就是拖車發射,還未有TEL發射的能力,而且由現時情況,幾乎肯定仍未發展出分導多彈頭(MIRV)。不過若果對這種程度的攻擊也沒有防禦能力,那一旦有事時、印軍在整體實力落後的情況下想先發制人或者在戰局失利時鋌而走險,可能先使用核武器威脅中國大城市。為避免這種可能性,從而進一步減低任一方冒險發動戰爭的危險,建立相當的導彈防禦力量具必要性。

YYUMBDA構想中以極超音速衝壓引擎為本體的極超音速武器攔截彈。由於速度需求極高,本彈亦可能用大型助推火箭推出大氣層,再由重力加速獲得部分動力,加上自身的衝壓引擎,務求獲得和極音速滑翔武器相約的速度。至於如何導引,MBDA似乎仍在構思中。(資料來源:MBDA)

 

除此以外,中段攔截系統某些功能可能也是將來比較有效應對高超音速滑翔武器的有效方法。之前已提過THAAD-ER可能是比較有效應對高超音速滑翔或者吸氣引擎武器的方法,但這東西現時仍沒有獲得美國國防部的任何撥款。而之前歐洲方面則提出利用高超音速武器彈頭進行攔截,「以毒攻毒」,可能是克制之道。然而要將這種防空彈頭加至高超音速,其實還是要像一般高超音速武器般由助推段射至外大氣層,然後利用重力加速及自己的吸氣衝壓系統在大氣層邊緣提高速度,方能達到最佳的迎擊速度,而最理想的投射載具,自然是中段攔截的反彈道導彈本身了。故此,發展中段反導其實也能為日後發展的反高超音速導彈武器多一種投射手段。

 

總結:

自21世紀後,美國原本作為小規模防禦彈道導彈的TMD、NMD等系統與技術,因為更多國家加入研發遠程彈道導彈而變得越發蓬勃。必須指出,現時大部分發展新型彈道導彈的國家,都只視之為危急關頭的重要威懾力量,但當美國不惜取消中程彈道導彈截減協議而重投中程彈道導彈競爭行列後,中國可說同時面對兩種威脅。在這情況下,中國亦有加強導彈「防盾」的需要,同時也在告訴其他潛在對手:還是坐下來慢慢談吧,鋌而走險你是沒有機會的。

S 500 77P6 air defense missile system附錄:俄國的77N6攔截彈及77P6 TEL發射車,是S-500防空系統中最新且最主要的成員。思路上這不算中段攔截,而是一種射程十分長(600公里)的末端攔截彈。俄國雖然有發展中段反導,但可能由於技術不足的原因,同時亦想保有內大氣層攔截能力,故反導思路和西方乃至中國都很不同。(圖片來源:連結)

 

 

By 2021-02-08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