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改變選舉制度後會來一場社會改革嗎?

2021-03-17 15:26:11 最後更新日期:2021-03-17 16:02:42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103172(ZhengZhou/YouTube 圖片)

全國人大上周四(11日)正式通過《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一錘定音,香港選舉從此進入由北京完全主導的「新時代」。

《決定》共有9條,最關鍵的是設立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它將會成為決定特區所有重要人事任命的中樞,負責審查選舉委員會委員候選人、行政長官候選人和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的資格,以後誰能參選、誰要出局,都由資格審查委員會拍板;放在內地體制,它等於是中央組織部和總書記的結合體,操人事任命的生殺大權。

這個香港前所未見的新選舉制度,引起了很多問題。

「資審會」須嚴謹明確運作規條

資格審查委員會如此重要,但它怎樣產生?從無到有,它的成員到底由誰任命?現任特首應該不是合適人選,因為它負責審查特首候選人資格,明顯會出現利益衝突。

如果不服資格審查委員會的決定,是否有任何上訴或覆核機制?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不應容許有人就委員會的決定,提出司法覆核;然而,即使不能司法覆核,但如果認為資格審查委員會的決定不公平或有所偏袒,是否應該設一個上訴或糾正的機制?有誰可以保證,資格審查委員會所作的決定,一定不會出錯甚或偏私?

還有,資格審查委員會的成員是否都是港人?中央會否指派若干代表加入,以確保審查結果符合中央意旨?如果有人被評為不符參選資格,審查委員會是否會公開不合格的原因?

以上所問,不是故意挑剔、「尋釁滋事」,而是這套新選舉制度既名之曰「完善」,就應該名副其實!任何制度一重制衡、二重透明、三重問責,資格審查委員會手握大權,它的決定影響所有港人,要把它搞得令港人信服,必須具備嚴謹而明確的運作規條。

法例應說明什麼情况下失「被選舉權」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基本法》第26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所謂「依法」,是指選舉條例中規定:只要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年滿21歲,在外國無居留權,過去3年通常在香港居住,並且是名列正式選民登記冊的登記選民,便可在任何一個地方選區參選。

到2016年7月選舉管理委員會提出,關注到參選人是否已充分明白基本法的內容,故此新增一份確認書,列明參選人須擁護基本法;這項要求是新增,但只要參選人接受即可,但在新制之下,參選人除了要簽署確認書,還要接受資格審查,這是否跟第26條的精神相違背?「被選舉權」既是基本法賦予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日後的選舉法例應該對此有清晰說明,到底什麼情况和條件下,某人會失去「被選舉權」這項基本權利。

「安全系數」大增 但跟高度自治愈行愈遠?

人大《決定》其中一個特點,是選委會和立法會人數都有顯著增幅,選委會由1,200人增至1,500人,增幅達25%,立法會由70人增至90人,增幅也達29%。以股市為例,大幅供股可以起「冲淡」作用,改變原來的持股結構,現在選委會和立法會增加相當比例的席位,同樣令權力結構出現變化,未來新增的席位都由「愛國者」出任,建制架構內北京的直接影響力自然大增。

以選委會為例,過去兩屆特首選舉,梁振英689票,林鄭月娥777票,都要經中央大力游說和箍票,才能保證中央的「心水」能夠跑出,現在選委會一下子增加了25%席位,再加上未來參選人要得到所有5個界別(舊制4個)中每一個的支持才能入閘,也增加了中央操盤的能力;立法會的情况也可能大同小異。一句話,日後政治體制對北京來說安全系數大大提高,但這跟高度自治又是否愈行愈遠?

「小圈子新貴」可否得到港人接受?

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新增的席位,是否有足夠「政治人才」補上?回歸以來政壇一個「經常的遺憾」,就是政治人才不足,現在席位增加了,到底人從何來?愛國社團、地區組織、香港的人代政協系統等,相信都是「愛國者」參政人才的來源地,然而他們的知名度、議政參政能力是否符合港人的期望?

過去各級選舉是培養、鍛煉政治人才的方法,能勝選的人物不論其政治傾向,他們的知名度和政治能力畢竟受過考驗;現在新增的選委會成員和立法會議員,很多將會是委任或循小圈子中選出,他們的認受性是否可以得到港人接受?而這批「新貴」的「效忠」對象,是否會向資格審查委員會及選委會傾斜,而把香港各階層、各種政治傾向的港人聲音看成次要?

不宜委任敗選的溫和民主/中間派

為了要顯示新選舉制度不是要把異見者趕盡殺絕,京官曾多番強調,未來溫和民主派及中間派人士應該可以加入建制,令議會內有不同聲音。這些溫和民主派及中間派很多都曾在選舉中落敗,選舉委員會不宜委任他們加入議會(他們可以參加選舉),如此只會削弱議會的公信力,不宜為之。

港資本主義特色重要 京怎會輕言變革

有分析認為,香港選舉制度大變之後,政治噪音大減,行政主導模式得以強化,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解決一系列深層次的民生問題,例如土地房屋。然而,土地房屋問題自回歸後一直議而不決,「反對派」拖後腿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多的是由於建制陣營內利益考量錯綜複雜,不論新界土地、舊區重建、填海造地等議題都遇上重重阻力;新選舉制度確立後愛國者佔了主導,香港是否就可以來一次土地房屋改革、財富大分配,令社會變得更公義?

這種看法很難令人信服——政治權力重新分配之後,泛民支持者被邊緣化(過去選舉支持泛民的選民佔近六成),他們對政府的抗拒情緒更大,意味着政治上北京雖然取得了主導權,但民心依然未歸順,在這個時候進行社會改革觸動建制派利益,特區政府豈非兩面受敵,連僅有的支持都可能不保?

香港回歸之後,北京依靠大財團,盡量維持它們的特權,以顯示回歸後一切不變、保住香港的穩定繁榮。有人認為,20多年前北京怕香港資本家「走資」,如今國家強大,港資走,陸資可以隨時補上。這種看法忽略了香港財團是維持香港國際城市、多元資本主義特色的重要元素;當前美歐國家對中國充滿敵意,香港的資本主義特色對國家領導人來說特別重要,北京怎會輕言變革。如果以為香港政制大變之後會帶來一場社會改革,恐怕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3-17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