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赤柱發現二戰日軍手榴彈 大有來頭

2021-03-23 10:44:55 最後更新日期:2021-03-24 13:06:42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1324623033 rEGaK82012年在跑馬地發現的日式手榴彈。(圖片來自:新浪香港)

 

 

可能由於行山活動增加,近月香港接連發現各類戰時炸彈,例如這年內已多次發現二戰時期手榴彈,且大部分都是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所使用過的,例如剛過去的星期日,即有人在赤柱附近的山頭發現戰時子彈及手榴彈。這些東西甚至引來一批愛好搜索已嚴重銹蝕的史跡級軍品的軍事迷(老實說,這類愛好者我都是第一次在香港見到)。不過奇怪的是,這班發燒友似乎把撿到的彈械認錯了……那明明不是英式彈葯,而是侵華時期日軍最常見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十年式 / 九一式手榴彈!我之所以說這東西是火力支援武器而不只單兵裝備,是有原因的:它們除了是一般手榴彈,還可以當砲彈使用!

1324623033 rEGaK8近年發現不少日式彈械,都是和89式擲彈筒有關,例如已裝推進葯柱的九一式手榴彈未爆彈(右)及今年一月發現更大型的89式破片榴彈(右)。(圖片來自HK POLICE, 日本の武器兵器新浪香港)

 

 

自從日俄戰爭時由俄國人發明後,迫擊砲作為步兵近距拋射火力就開始備受重視,而遲至一戰時期,由於戰壕戰大盛,生產簡單、可在戰壕內發射、幾乎沒有被對手直擊可能、可高角度著彈甚至空中炸裂的迫擊砲,更是大受步兵們歡迎。不過由於還是需要兩至三人操作,且需要架設砲架及使用專用彈,步兵攜行及發射前的準備工作仍有所不便;更重要的是,戰壕戰中兩軍有時只相距數百米,很多都在迫擊砲射程的下限,由丟手榴彈到迫擊砲中間有個曲射火力支援的真空,也缺乏這個距離內壓制對方步兵機槍陣地的利器,士兵更需要輕型的短距離支援火力。

sectionalisedvb裝在英國英菲爾步槍上的Viven-Bessières (VB)槍榴彈發射器,其巧妙之處是用一粒子彈同時啟動榴彈的扳機(子彈穿過榴彈的洞並撞到啟動引信的鋼片)及推離榴彈(用子彈的燃氣)。(圖片來源:連結1連結2)

 

協約國軍最初的想法十分簡單但激進:直接將步兵的手榴彈裝上一支桿,然後插到槍管上並以空包彈發射出去。當然,在欠缺砲管的情況下,這種射擊準繩度很差。後來法國佬以此為基礎,發展出Viven-Bessières (VB)槍榴彈發射器。在有一小段「砲管」且彈體氣動性明顯優化的情況下,即可直射又可曲射,而且十分方便,有步槍基本就可以用了,所以其成為法軍最成功的戰壕兵器,而且幾乎可以單兵完成射擊。當然其缺點也不小,例如最大射程因砲管太短而只有190米、曲射瞄準不方便、伏地射擊有困難,而且需要專用榴彈令後勤通用性下降等。

 

回到日本的情況,經過日俄戰爭洗禮的日本陸軍其實很早就留意到法軍的研究,也想發展類似的火力支援武器,只是當時日軍使用的6.5MM有坂子彈口徑太小,空包彈燃燒產生的推力不夠,又沒理由獨立使用更大口徑的空包彈,唯有以德製信號槍為基礎進行開發。他們開發出來的東西也不是槍榴彈,而是一種超輕型的「迫擊砲」。

 

image0034十年式擲彈筒很輕,其是透過釋放推進葯多少尾氣來進行射程調控。這種方法其實不太穩定,且燃氣外露也可能傷及射手。圖片來源:日本の武器兵器

 

 

十年式擲彈筒在概念上其實相當創新,其彈葯就是使用新式手榴彈(十年式手榴彈),表面鑄鐵成形破片,可作一般投擲用,但其底部有位置可以裝入一個發射葯,即可作為擲筒砲彈的推進裝置。該擲彈筒只有2.6公斤重,且已備有瞄準用設備,理論最大射程依彈種不同(例如發煙彈或照明彈),可達120-220米。不過其設計雖然甚具創意,但過輕的重量及不太穩定(兼有點危險)的校砲系統,使其命中精度不佳,最後只製作了7000個而已,之後日軍繼續改良,1929年再推出相對更成功的89式重擲彈筒。

 

擲弾筒伏射1相信是戰後仿作的八九式的複製品,可以見到柄上標示射程的兩行刻度;圖右是陸軍武器教範中對於八九式擲彈筒操作的詳解。與十年式相比,八九式有膛線,透過在筒內旋轉抵消科里奧氏力,令專用榴彈的射程大大加長,不過使用手榴彈。時,由於發射葯少及彈身無法咬緊膛線,射程及準確度就差了不少。(網絡圖片) 

 

89式重擲彈筒和十年式差不多,但重了兩公斤,理論上射擊時更為穩定。這種擲彈筒除使用原有十年式與九一式手榴彈,還配有更大型的89式專用榴彈及照明彈、發煙彈與訓練彈等,最大射程視乎彈種,可達120米(89式榴彈)或650米(兩種通用手榴彈)。其校砲裝置也有所改良,不再像十年式使用不太穩定的筒底排氣,在同樣45度固定發射下,支撐桿上有刻度,將發射的拉捍調校向指定的刻度,筒中的撞針就會調整到相應的深度。裝入榴彈後,會被撞針頂到相應位置。離筒口愈近,射程會愈短,反之則會愈長,基本上是用筒內燃氣高低壓(空間愈大,膛壓愈低,彈速愈低,射程愈小),調整榴彈的射程。

 

對於士兵而言,這種調校就相對簡單得多,而且不用特別訓練也知道怎樣用;當然,若果射手有相當經驗,可利用不同支撐物或角度進行高拋物線彈道發射或平射。校砲系統較大的問題,是沒有風偏校射,一切要靠射手熟練度了。

 日軍91式手榴彈2B右為可作為89式擲彈筒用的十年式 / 八九式手榴彈,下邊的凸出物是可旋入手榴彈的推進底火;左為浙贛戰役中一個三人擲彈筒小組的作戰情況,留意45度角發射時要由射手抓著筒身,左方也可加裝水平尺,供射手確定筒身角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及連結1)

 

 

基於相對容易生產,而且輕便而靈活度高,本彈由1932年開始生產,至45年共生產12萬個,和同期日軍排用支援機槍生產量差不多,理論上可以一人完成射擊動作,不過日本陸軍是以三人作為一個擲彈筒小組(一人砲手,一人裝彈手而一人則為帶彈手,事實上三人各帶彈18發,即一個小組有54發彈葯基數),一個分隊(班)則有三個小組/三個擲彈筒。一個小隊(排)約有四個班,比較理想的組合是三個輕機槍分隊(各一支輕機)及一個負責支援的擲彈筒分隊組成,其次為2對2等。一個排若有三支輕機槍及三門擲彈筒作支援火力,相當於三個主力進攻的班都各有一個擲彈筒及一支輕機槍作支援火力,火力支援上還是可以的,畢竟同一時期,各國60-80MM級別的標準輕迫擊砲還是連一級支援火力。

 

0 9日軍進攻灣仔時的影片截圖,可見步兵機動時89式擲彈筒之小巧。有指這種擲彈筒也同樣適合巷戰火力支援與攻堅任務。(圖片來源:連結)

 

 

日本所研發的擲彈筒,優點除輕便、方便機動、而且理論上一人可操作外,能兼用制式手榴彈也有著當時歐美國家所沒有火力通用性;同時其理論射速也很好,發射隱閉性也很高,對於步兵支援火力相對缺乏的日軍而言,是很重要的曲射支援火力。89式剛好趕上30年代初侵華戰爭的開始,日軍經由這種曲射武器,在面對大群缺乏火力支援而衝鋒的正規軍還是小股突襲的遊擊隊時,都能形成快速而有效的壓制火力,甚至能壓制機槍陣地。這點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都很清楚。國軍迅速重新模仿89式的前身(即10年式),並配以不同的擊發及校射方法,生產成27式擲彈筒;八路軍除大量運用虜獲的擲彈筒,還拿回後方進行仿製,至41年正式仿制完成,45年前還生產大約2000門及20萬發砲彈。二戰時在太平洋島嶼密林激戰的美軍,也吃過不少這種擲彈筒的苦頭。

image0043 e1363657361671專用的89式榴彈,裝葯比一般手榴彈多3倍,排氣系統也很特殊:彈底可打開放入葯包,撞針打響後,膨脹燃氣的高熱會緊鎖彈尾的蓋子,最後由彈尾的孔洞排出並作用在筒室中,從而推動榴彈。理論上這是種二次膨漲原理,可令後座力有所減少,也令這種小砲有能力發射威力相當於中小型迫擊砲的砲彈。(日本之武器兵器)

 

當然,日軍對89式的評價也不全然是正面,例如射擊手榴彈時命中精度不佳(彈體氣動問題)、彈著點若是斜面或軟地,手榴彈的撞擊電火引信很容易無法起爆並成為不發彈(這似乎也是近年香港較容易尋獲這類手榴彈的主因);另外由於彈葯是前裝式,在戰場上嘈吵環境及砲口缺乏發射焰下難以察覺砲彈有沒有射出去,若在此時再裝填,就有可能造成砲彈爆炸;再者,89式雖然易操作,但因為欠缺風偏修正的校射儀,其較遠距離的著彈誤差還是比較大的。

 

 

4313296721B後記:後記:89式擲彈筒和VB槍榴彈發射器的原理,戰後繼續改良下終成為以M79及M203為代表的榴彈發射器系譜,不過單就超輕型迫擊砲本身而言,其實仍有所發展,比較著名的是改為使用帶翼榴彈及使用更隱密發射原理的法國FLY-K-TN8111小型迫擊砲,以及經中法軍事交流發展而來解放軍的QLT89三無榴彈發射器(無聲、無光、無煙),後者曾少量配備在解放軍著港部隊,但並未正式列裝(所以也不大適合叫89式),不過在87式榴彈發射器普及後,似乎已退出現役。(圖片來源:槍砲世界)

 

 

香港有志找尋二戰軍事遺物的發燒友其實很少見,他們甚至動用金屬探測器進行搜尋的能力也令人驚奇,不過還是那句:這畢竟是彈葯,雖然二戰離現在已很遠,彈葯受潮已非常嚴重,但沒人能確保它不能小規模起爆的;再講,如未經詳細調查,你也不會知道這些在軍事用地附近地方,英治時期會否曾作訓練用,甚至有由軍事重地射出來而未爆發的訓練用彈械。鑑於這些東西相對「新鮮」得多,能爆炸的機會可能更高,最好就不要執拾,避免嚴重受傷好了。

 

 

Forgotten Weapons Youtube頻道介紹八九式擲彈筒的特色與使用方法。當然也介紹了美軍虜獲後試射時發生的悲劇——斷大腿。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03-23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