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中醫養生篇

2016-07-25 16:23:02
GinkgoLeaves

時已進「三伏」,所謂三伏就是「夏至」後開始計算的三個「庚」日。2016年的三伏天分別為7月17、7月27及8月16三天。

中醫養生智慧並非人定勝天,而是「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不禁想起《三國演義》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借東風火燒連環船的一幕。這東風並非施法借來,而是應天時等待而來的。我們這個夏季終於等到了三伏,千萬不能輕易放過此治病強身的大好時機。

「小暑」以「裡濕」為特癥;「大暑」以「中寒」為大患。這種濕重內寒的現象多由於暑氣炎熱,身體陽氣隨汗液蒸發外浮,體內陽氣相對偏虛所致。

《素問·五運行大論》形容暑氣為:「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而現代都市人,除了典型的中暑癥狀(腹瀉腹痛、食欲不振、神疲頭昏、汗多口渴)之外,更多了非典型的「感寒」癥狀(惡寒發熱、汗不多、頭痛、關節及全身疼痛、鼻流清涕等),這些應歸咎于口焦偏嗜冷飲、身熱喜嘆空調。

除了一般人士的非典寒證,婦女體寒影響更為深遠。痛經及不孕癥與寒氣入侵「胞宮」(指子宮、卵巢、輸卵管等整個系統)有直接關聯。老人感寒更直接表現在筋骨方面,如腰背酸痛、硬緊;腰腿無力或抽筋;四肢活動不利、浮腫、疼痛等。

俗話說:「冷不過三九,熱不過三伏」,在最熱的日子扶持身體陽氣可以事半功倍。坊間高度提倡的「三伏灸」正是藉此契機加強身體陽氣,特別針對哮喘病人、久咳虛者、呼吸道敏感、經常感冒、腹瀉等人群。至於皮膚敏感或出疹者,及素體陰虛陽亢人士不宜此法。

除了「三伏灸」,我們私下也可以自行扶持陽氣。為您送上「扶陽三部曲」:罷冰,補中,溫外。

一部曲~罷冰:脾胃是一把火,無情的冰冷飲食如同潑上一大盆水,使火苗變細,食物入胃後無法進一步脫水及提取營養,身體的氣血日漸不足之外,更容易腹瀉、腹痛。

  1. 不喝冷飲;雪糕、冰棒也要減少,並且要飯後或飽肚吃。
  2. 減少生冷食物,包括時興的魚生、生蠔、冷凍的水果、蔬菜等。遇到酒店無可避免的自助大餐,也最好先喝熱湯、吃點熱食,再行冷盤。
  3. 夏天也需要注意防寒,如睡時不蓋被子,脾胃也容易受寒。民間素來講究「冬暖脊背夏暖肚」,目的就是不讓腹部著涼,特別當風扇、空調大開的時候。
  4. 罷冰之餘,由於夏季暑熱、暑濕偏重,還是需要多吃些室溫的瓜果蔬菜,例如:體熱者吃西瓜、獼猴桃、香蕉、冬瓜、茄子,解渴祛暑;體寒者吃蘋果、桃子、木瓜、葡萄、節瓜、翠瓜,生津補脾。吃些酸味可以預防流汗過多而傷陰,還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例如:番茄、草莓、檸檬、烏梅、橘子、香橙、山楂、鳳梨、芒果之類。吃些辛而不甚辣的食物,有助發汗、行氣、活血、化瘀、開胃。《千金要方》中指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例如:蔥、蒜、香菜、韭菜、生薑、白蘿蔔、洋蔥、油菜、芹菜、茴香、陳皮等,但要避免川椒、辣椒等過於辛辣的食品,以防「壯火食氣」,反傷津動火。

祛暑同時可以加上利濕的豆類,例如:赤小豆、紅豆、綠豆、扁豆等。寒性體質較適合紅豆;熱性體質更宜綠豆;平性體質則可以薏米紅豆共飲,或紅豆綠豆雙拼。

二部曲~補中:補中有兩層意義,一是補益中氣、陽氣;二是溫補中焦脾胃。

  1. 補氣方面:首推黨參,平時湯藥,常服無礙。年長體虛者三伏天時可以進補人參、高麗參、太極高麗人參等。唯花旗參,性寒味甘,多用以生津益陰,久服耗傷脾胃陽氣,老人、胃寒者慎用。
  2. 溫補脾胃方面:淮山健脾,老少鹹宜,四季常服更佳。牛肉性溫,有助健脾養胃,補血益氣。羊肉味甘性溫,能益氣補虛,更是夏日進補、養陽佳品。在此介紹一款溫陽粥,材料有鮮懷山藥500g,羊肉250g,糯米適量。此粥具有補脾止瀉,補氣暖胃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慢性泄瀉、食欲欠佳、四肢不溫等證。

三部曲~溫外:「溫」是利用各類溫灸或熱源,藉著三伏天祛除體內寒氣;「外」是指體外或隔皮膚進行的外治療法。溫外是我們三伏養生的重點部份。

  1. 最直接廉價的熱源莫過於陽光。首先要懂得如何享受陽光,除了正午之外,也要避免直接暴曬,而且時間不宜過長,清晨陽光為最佳。
  2. 另一個信手拈來的妙法就是水。可以熱水泡澡、浸足,更可以加上艾草、生薑等品加強療效。還可以裝進熱水袋中,熱敷頸背及腰部,對於寒滯筋骨所致的各類痛證尤為湊效。
  3. 艾條溫灸屬於另一種簡便的溫陽方法,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唯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穴位定位,以及操作時小心燙傷皮膚。艾灸一般採用市場上容易買到的艾條,燃點後,懸握於空中,對向穴位約3釐米處熏灸,直到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時,固定艾條不動。每次約灸 10~15分鐘,至穴位皮膚稍紅為度。一些腹部穴位,如神闕、關元還可以採用隔薑灸或隔鹽灸等方式。常用的溫陽穴位有四:

(一) 神闕(即肚臍)

《醫學入門》提出:「夫人之臍也,受生之初,父精母血相受。。。遂以艾火薰蒸數次,則真氣無患矣。」故神闕主腹部臟腑及腎中陽氣,有復蘇固脫、溫補元陽、健脾益胃、理氣和腸等作用。常灸神闕穴可起到強壯體質、延年益壽,更有一定的美容功效。

(二) 關元(即丹田,肚臍下3寸位置)image001

《聖惠方》曰:「但是積冷虛乏病,皆宜灸之。」 故常灸關元穴能防病保健、強壯體質,對全身衰弱、少氣乏力、精神不振、下腹部虛寒有防治作用。

(三) 足三裡(雙側,外膝眼下3寸位置)image003

有理脾胃、調氣血、助消化、補虛弱等作用。常灸足三裏能夠增強體力、解除疲勞、防衰抗老、祛病延年。故此,古人把足三裏灸叫做「長壽灸」

(四) 大椎(位於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怕定位不準,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處。)image005

有溫陽固表,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治療風寒感冒,頭項強痛,風疹、咳嗽、喘逆、骨蒸潮熱、肩背腰脊強痛等癥。

伏天暑熱最盛,適當吃些瓜果、豆子有利於解暑祛濕。但中醫養生當中更重視「治未病」,故此祛暑同時加上溫陽補虛的藥食,以及熱敷、艾灸、天灸等外治方法更為重要。《黃帝內經》提到:「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故此,三伏天扶陽不單可以祛病,更可以改善體質。這也是我為大家送上的一貼「時間」妙藥,好讓我們更接近老祖宗「天時地利人和」的智慧。

發佈於 文化生活, 飲食
By 2016-07-25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