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第12屆珠海航展回顧 八大重點裝備盤點

2018-11-15 15:16:50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圖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下稱珠海航展)在第8屆之前,其實可看性一直不怎麼樣,總是實物太少,模型或「釣魚工程」(即吸引進一步投資)太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廠商直接參展,解放軍空軍雖是主辦單位之一,但早年鮮見其身影,2008年時有人甚至曾提出移師上海舉行(因為實在不太吸引)。然而,正正是2010年的第8屆開始,解放軍空軍開始高姿態支持航展的舉辦,例如派現役或試驗中的作戰飛機參展等,而在航展上,更多的解放軍空軍計劃被透露,令航展的受關注度大大提高。

近兩屆的珠海航展,更加入陸上裝備展示及即場示範專區,展示各種國產外銷軍備,軍用色彩愈加濃厚,防務展的內涵開始大大提高;另一個特色是,過去中國的對外銷售軍品多是競爭中的落敗方案,然而這兩屆裝備展中所展出的外銷軍品,愈來愈多是自用軍品的進一步改良方案,例如這兩屆的常客VT-5型戰車,就是自用15式輕戰車換了另一個砲塔。

這次航展,當然有更多的新展品回顧,當中雖仍不乏「釣魚工程」,但至少仍能反映國內兵器研發單位的新發展方向,本文將挑選一些較為特別的新展品,作較深入的講解。不過,雖然殲20的表演內容比起去屆豐富很多,尤其是最後一天的飛行表演有更多可資分析的地方,但由於沒有作地面展示,如有機會將另以專文討論。

 

(圖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1. 殲10B型1034號測試機附TVC噴嘴:

殲10B型是殲10的第一種大改型號,氣動上最大改進是採用了DSI進氣道,取代了過去較笨重的幾何衝壓進氣道設計,另外亦換上新的機鼻,以搭載PESA相控陣射控雷達。然而,由於改用全新射控系統及裝備更先進的AESA雷達的殲10C型比預想中更早完成測試及服役,殲10B大約只量產了50架,成飛的生產線就轉而全速生產殲10C了。殲10B中有數機保留在廠區,作為新裝備的試驗載體,1034號機就是其中之一。

PYBBN式基本是靠劍散噴嘴的內外壁變形來調整推力方向,故移動部件也只是集中在噴嘴口那圈葉片上。有專家指PYBBN式活動角度較大活動較快,也比較輕,但會改變噴流橫截面,次音速效率略差但可接受,超音速時則由於它是直接改變超音速段噴嘴方向,所以效率損失較大。(網絡圖片)

 

相對於殲20,1034號機才算是今屆主角。因為這機現時仍然在進行後期試飛試驗的太行用向量推力偏轉噴嘴(TVC)。事實上,不計算最早期的外置折流片式TVC,現時的TVC可分成二維(上下移動)及三維(上下左右)模式,而三維又可以分成PYBBN全向偏轉噴嘴及留里卡式軸對稱向量偏轉噴嘴。現時中國是三種TVC都有涉獵,但最早公開的是今次10B所使用的PYBBN式。全靠這種向量噴嘴,先天就不太適合做超機動或過失速機動的三角翼飛機都擁有超機動能力。

會場中展示由航發集團研制新型中推連留里卡式軸對稱TVC全尺吋模型。軸對稱TVC雖然稍重,但因為不會改變氣流橫截面,推力損失較小,且也較簡單,似乎比較適合解放軍空軍的要求。(圖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當然,超機動能力除顯示飛機在接近失速時仍然可控外,實用性實令人懷疑;但向量噴嘴不但可以讓飛機有更高的持續攻角可控能力,有助於在中距離空戰中瞄準非正前方敵人,在纏鬥戰上也能有更快的反應並容易切入至優勢位置發射導彈;另一方面,這種噴嘴對將來發展更高度隱身的第六代戰鬥機及高機動無人機,實有相當大的幫助:當你翼面減少,甚至連垂尾平尾都要取消時,你就只能用向量噴嘴做飛行控制動作了。

香港某軍事專家指出殲10b只能做一圈落葉飄,但現場很多愛好者拍得的片段就顯示至少不只一圈,例如圖中就至少飛了一圈半,而且畫面完結時可未有改出動作,至少肯定有兩圈以上了。(網絡圖片)

2. 武直10出口型(WZ-10ME)

武直10自用型與出口型的基本差異。(網絡圖片)

 

這算是正式的武直10 出口型,而且這一版本在配備上似乎針對沙漠國家。相對於老解自用版武直10,改進程度相當高,首先是排氣口重新採用過去直10試驗型所用的排氣口上吹設計,以旋翼的下降氣流減少熱訊號;加裝外掛式陶瓷裝甲板;機砲彈鏈改成外置;引擎進氣口加裝了防塵裝置,以方便在沙漠地區飛行等。

展覽中展出該型直升機可搭載的各種對地攻擊彈械。(網絡圖片)

比較特別的是,該機不單執行反坦克任務,展場中的10ME更展示了掛載不同彈種對地攻擊彈械的功能,包括CM-502輕型空對地導彈及CM-501型小型巡航導彈,顯示武直10 ME在射控系統上已有一定改進,甚至具備輕型攻擊機的對地精確攻擊能力。

 

3.  附新型彈頭制導砲兵火箭:

新型砲兵火箭 / 導彈名為WS-600L,號稱射程大約290公里。解放軍外銷武器中,遠程砲兵火箭可是大賣的型號,不過自家大量使用中最遠程的仍只是100公里級的PHL-03型砲兵火箭系統,至於衛士1及2型等長程砲兵火箭都是拿來外銷的。近年而言,長程砲兵火箭由於紛紛裝上制導系統,故火箭與導彈的差別好像愈來愈模糊。

WS-600L及彈頭的局部放大圖。(圖片來自FB專頁解放軍評論團)

雖然名為WS系列,但由於配備GPS及一般慣性導航系統,其實已可被定性為導彈。然而這種導彈的身段大約只相當於中程防空導彈,理論射程最多只有150公里左右(以上屆WS-400型判斷),其有290公里射程的關鍵,可能在於配置了一個可分離且外形特殊的彈頭。該彈頭有明顯的邊條結構,而且外形有點像高大氣層用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由於構型有類似高超音速滑翔能力,加上這種短程導彈的彈道高點及速度都達40公里及5倍超音速左右,和高超音速滑翔器的工作下限相吻合,估計這種導彈就是在彈道高點放出滑翔彈頭,以大幅增加射程。事實上,美軍也正以類似的思路發展他們的砲兵武器,例如現時仍發展中的M109A8型就可能配備一種高超音速滑翔彈導砲彈,以將射程提高至100公里以上。

 

4. 全新飛翼構形無人機

(照片來自FB專頁解放軍評論團)

彩虹7號無人攻擊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出品,廠方今次展出了工程樣機,並預計2019年首架實驗機可試飛,順利的話可於2022年量產(但解放軍並未有任何落實購買的消息)。彩虹7號氣動上雖參考了X47b的鳶式機身設計,但氣動外形上又與過去所量產的飛翼/半飛翼都不同,機鼻折角設計雖會層加多一對反射方向,但對飛行控制及高次音速飛行上有相當助益。

彩虹7號無人機明顯採用與X-47B不同的氣動布局。(圖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有媒體說彩虹7號山塞X-47B,然而之前已說過要弄個飛翼飛行器又要隱身,所能選擇的構形就只有幾個,而且由已知的圖片顯示,兩機的氣動外形幾乎是兩回事,而且性能側重點也有不同:X-47B機鼻尖削其實代表它更想擁有較好的加速性能,而明顯的「飛翼外加不同後掠角小機翼」的目的其實是要改善短場起降能力及低速操縱性,方便在航母上降落;相對地,彩虹7翼展較闊及後掠角較小的設計,更著重長時間巡航能力,而機鼻小範圍的不同角度折其實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阻力外,也似乎能利用折角位在機翼上方造成渦流,提高升阻比,補償機首折角升力損失之餘,也強化了操縱性。

超大型無人機RQ-180想像圖。主翼比例上較窄,折角也更接近機身及引擎進氣口,所能造到的渦流增升效果不太強。這折角的用途似乎更像是為機首電子儀器及雷達艙增加空間,以及裝設一個更大的DSI進氣道。(網絡圖片)

要說彩虹7像「誰」,大概只能說是仍屬黑計劃範疇,只有想像圖的RQ-180遠程無人偵察機,不過RQ180是架非常巨型的雙引擎飛機,翼展達40米(要知道B-2也只是52米),而且網上盛傳的構形不但只是想像圖(即不保證是否屬實),機身構形也和彩虹7相差不少。

 

5. QN-506新型號戰車支援車

QN-506的前面照及打擊示意圖。(網絡圖片)

 

這有可能是第一款由國內民企(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造紅外成像觀瞄儀器及射控系統)提出並研發的裝甲車輛。和去屆出現的新式重型裝甲輸送車一樣,這種戰車以舊有的59式坦克改裝而成。不過就現時所見,這台戰車支援車的修改幅度較小。該車底盤加高了大約50CM,配備一套獨立光電觀瞄系統的自動武器砲塔。所採用的是一門2A72型30MM機砲及一挺7.62MM搖控機關槍,另配置兩個武器發射站,分別搭載2枚反坦克導彈及10枚相信是多用途對人/反戰車用的70MM火箭榴彈發射器。由廠方提供資料顯示,該車後方更有四枚短程「查打一體」巡航導彈(即能偵察並傳回目標訊息,又能像導彈般發動攻擊,概念類似美軍已停止研發的網火系統),以及自帶無人機一架。

QN-506的裝備圖解。(圖片來自FB專頁解放軍評論團)

 

戰車支援車不單在野外支援裝甲單位進行長程反戰車任務(職能有點像驅逐戰車),而且也能在城市戰中用以先制攻擊建築物上的步兵及反戰車單位,以保護參戰的裝甲車輛,故這種戰車也配備大量反人員武器,例如高速機砲及反步兵榴彈發射器等,最好例子莫如俄國的BMPT。相對於BMPT使用T-72底盤,這款支援車使用更老舊的59式坦克底盤,好處是消耗產量過盛但性能已不敷現代戰爭需要的59式戰車(尤其是不少還有很長的使用壽命),令其成為更具威力的裝甲支援車輛。

俄軍的BMPT,電子裝備相對簡單但直瞄火力更猛烈,在中近距離戰鬥中有極大的火力優勢。(網絡圖片)

不過QN-506與俄國BMPT在構想上又有不同,暫時所見槍砲武器不多(只有一門30MM機砲和一挺機槍),反而有更多對戰車 / 對強化建築的攻擊武器。其對硬目標的攻擊力會很強,但火力持續性及對掩體後步兵的攻擊力就薄弱,更奇怪的是此車配備較遠程的攻擊飛彈,整個武器系統太複雜且太多昂貴的導彈武器,但直射攻擊火力太弱,設計似乎偏離步兵及坦克支援車甚遠,有點不成熟;更有甚者,這車在觀瞄配備上很先進,但車內感測及控制系統亦未有公開。估計此車暫時只是概念車,要等收到外銷或解放軍訂單後才會強化細部設計。

 

 

6. 大口徑外貿機動砲兵武器:

右為AH-15,中為AH-11,左為SH-2型卡車砲。(照片來自浩漢防務論壇)

 

上屆珠海航展,北方工業集團展出新式輕型155mm榴彈砲,現在則展出三款輪式底盤自走砲 / 卡車砲系統,全部都是搭載152 / 155MM榴彈砲。卡車砲勉強算是一種廉價自走砲,具備良好的路上機動能力,但野外行走能力較履帶車差很多,好處是較廉價、結構簡單,方便大量生產之餘卻也不會犧牲射擊性能,但壞處是裝甲防護能力差,且射控系統及額外彈藥要另車搭載(部分卡車可自備彈藥,但基數不足),其可作為一般非裝甲部隊提供快速火力支援任務。

解放軍自用卡車砲(左)與AH-15(右),幾乎看不出差異。中圖是基本結構,彈藥就裝在車身左右兩側的儲存箱內……自帶彈藥的卡車砲,彈藥防護都相對薄弱。(網絡圖片)

會場新展出的分別有AH-15 155MM卡車砲、SH-2型改良型的152MM卡車榴彈砲,以及AH-11型155MM輪式榴彈砲。AH-15的底盤和現時解放軍用新型卡車砲的車架很相似,估計根本是同一個車架,只是所用的大砲是AH-4型外貿用155MM輕型榴彈砲;SH-2型卡車砲的車身來自梟龍XL-TB 6×6装甲越野車,本來搭載122MM砲,但今次改用老式而威力巨大的66-1式加農榴彈砲。

由於市場上可較容易購得152MM紅土地制導砲彈,加上底盤後座空間較大,有能力搭載隨車射控電腦,且車身保護稍佳,SH-2改良型其實有相當的吸引力;至於AH-11和上屆展出的類似,不過是把出口用155MM39倍徑自走砲的砲塔直接搭上去,估計除減輕威力讓底盤可承受外,也是針對多個已購買該自走砲的國家發出訊息。

以上三種火砲口徑上雖屬重型,但為減輕部署及機動的重量,並提高效率,火力上並不要求使用52倍口徑以上的新式火砲,更大膽採用各種防護更輕型(甚至接近沒有)的載具;若果對方有強大空優,這些裝備生存能力頗低,但若果交戰雙方都沒取得絕對空優,仍需以陸上炮火支援步兵及進行反砲戰的話,以上的輕型"重砲"將是靈活且相當可觀的打擊戰力。

 

7. 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工程模組:

天和核心艙內部裝配照片。(網絡圖片)

天和核心艙可說是第一代真正的太空站模組,其最早期時稱為天宮3號。其參考了國際太空站上的俄國星辰號服務倉設計,同樣是一個主倉加一個三面式的連接泊位,不過長度更長,達17米 / 22米(連接上載人往返飛船時),內部容積更大,重量約22噸左右,可容納三名太空人長達40天的任務及物資所需。

ISS上的星辰服務艙。相對比較擠迫。(網絡圖片)

今次展出的是符合正式設計太空船規格的工程樣機,作用是試驗內部擺設,基本上已和準備發射的天和核心艙相約。相對於星辰艙,由於空間較大,很多外露的儀器都可整合進「牆身」的儲存櫃中,方便太空人居住。

中國太空站完成預想圖。圖中已經試飛過的天舟貨運飛船,基本上就是內籠全換的天宮一號。(網絡圖片)

天和號實驗艙將於2020年前後由現時仍在試驗階段的長征5B型大型運載火箭射上400公里軌道,之後會陸續發射另兩個長度一樣,但直徑統一成4.2米的夢天及問天實驗艙,組成一個重約60噸的太空站。

 

8. 76MM新式自走旋膛防空砲

原型車照片及航展上的介紹資料。(網絡圖片)

今次珠海航展陸軍裝備最特殊之處,是展出一種由中船重工716所及北方工業集團合作研發的"艦砲上陸"方案,並配以新型射擊機構的自走防空砲。廠方以H/PJ-26 76MM艦砲為籃本,接到加長底盤版08式輪式步戰或自走砲底盤上,作為移動型高射速防空武器之用,保護高價固定目標。然而,由於H/PJ-26艦砲只有120發/分的彈速,對高速目標仍難以構成具威脅性的彈幕,為改善射速,還加入"轉膛砲"設計(即砲管保持一個,但有三至四個砲膛以類似左輪手槍的方式轉移到特定位置進行裝彈、擊發及丟彈殼)。

廠方聲稱,此舉可以令射速提高達2.5倍,配合近炸引信所造成的彈幕,令原本可進行防空射擊的大砲能進一步打擊更高速的目標,例如超音速導彈。過去轉膛砲最多只用在20-35MM機砲,但今次廠方一舉將口徑提升至76MM,如已研發完成,那將是轉膛砲武器的最大口徑紀錄。

一種旋膛砲的切面示意圖。(網絡圖片)

不過現場暫時未見試射畫面,而且即是已研發成功且機械上的妥善率已達到可接受水平,由於車身限制,彈藥未必可以多載(以20年前意大利的天龍座為例,假設可搭載70發,由於本砲射速高,頂多只能打14秒(或14次1秒點射),就要再補給,持續作戰能力不多好;另一方面,廠方為有足夠空間納入旋膛裝置,對車身及砲械只作了有限度的緊緻化,看上去仍十分巨大,無論是野戰還是固定陣地部署,都有隱蔽困難的問題。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18-11-15

手機分享本文:

本週熱門

Error: No articles to display